■刘兆华
说到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很多人大概会想起唐代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带有神话色彩,重阳节也不例外。相传东汉时,汝河里住着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祸害人间。一个叫桓景的人,其父母在一场大瘟疫中病逝,于是决心访师学本领,战胜瘟魔为民除害。一天,师父费长房走到桓景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回到家乡后,桓景把茱萸叶、菊花酒分给大家,避免感染瘟疫,他自己则用降妖青龙剑杀死了瘟魔。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佩戴茱萸的习俗一直传到了现在。
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在诸多古籍中,“茱萸”一词并不罕见。三国曹植《浮萍篇》里有“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南朝江总的《宛转歌》里也有:“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
那重阳习俗“插茱萸”,到底插的是什么茱萸呢?茱萸别名藙、樧,分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三类。前二者入药, 后者既可入药, 又可入馔。今天分别介绍“插茱萸”争议最大的两味“茱萸”:山茱萸和吴茱萸。
根据《中国药典》记载,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气微,味酸、涩、微苦。功效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山茱萸和吴茱萸不论从来源、性味、功能主治都差别甚大,如何断定“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到底是哪一种呢?还需再考察一下有文字记载的佩戴茱萸习俗的起源。西晋周处著有一部记述地方民俗的《风土记》明确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其“茱萸气烈”可推测出“茱萸”是一种气味浓烈的植物。事实上,中国民俗用于“辟邪”的很多植物,如佩兰、艾叶、菖蒲等都是有浓烈气味的植物。由此可推测,此种“茱萸”应为“气芳香而浓郁”的吴茱萸,而非“气微”的山茱萸。
重阳节之际,用中药吴茱萸制成香囊,赠予亲近的长辈,借着“一年一度秋风劲”,佩戴吴茱萸香囊,“他乡共酌金花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