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越华
自行车出身不凡。上世纪80年代,它主宰过中国城市的街道。自行车与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合称“三转一响”,作为聘礼,曾经风行那么十几年,从城市到农村。尽管在许多农村自行车不实用,因为那时公路大多只通到大队部,要上路,先得驮着自行车走几里山路;但是我记得,有些新婚家庭还是买了,然后把自行车挂在墙上,以备不时之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繁荣和城市化进程导致数亿人将机动车作为自己的主要交通工具。然而,作为那一代骑手,我对自行车情有独钟,留下了四十来年不间断的“骑迹”。
记忆里,自行车给了我太多的爱,帮了我不少的忙,印象较深的有三次。
一次是一个寒假,我突然带几个同窗好友到家里做客,这可是愁煞了母亲。没有菜上桌啊!买菜要到两公里以外的集市,步行一个来回需要个多小时,肯定要饿了客人肚子。正在母亲一筹莫展的时候,退伍在家的大哥,不知道从哪家借来一辆自行车,不到半个小时就买来了猪肉、香干等当时农村餐桌上的“珍品”,为好客的母亲摆脱了窘境。书生意气的我们当时调侃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拥有自己的自行车以后,为了“救急”,我骑着它有过两次远行,单程都在25公里开外。一次为了与朋友约会,解除相思之苦,给了朋友一个大大的惊喜;一次为了给重病在身的大姐送医药,提前缓解了她的痛苦。尽管那年头路况很差,路窄弯多坡又陡,而且泥沙路面起伏不平,破败颠簸,但是从我当时工作所在的市区去往乡镇,一天只有一两趟公共汽车,时间很难将就,不如骑自行车方便。
现如今,城市越来越大,小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很多人家里都没有自行车了,但是我,总喜欢骑上“两个轮子”,悠然自得地穿梭于大街小巷。不仅仅为了通勤,还便于品读城市浓厚的人文气息,享受着驱车看不到的风景。傍晚,深入胡同寻访故居;雨后,骑车打卡历史街区……一年四季,我脚踏轮转,广阔天地任游,嗅着春天里那个百花香,享受着夏日中一丝清凉,欣赏着秋风里飘飘落叶,感受那冬日里一抹暖阳,不亦乐乎。
骑行之乐,乐在自然环保里。自行车不用加油,也不要充电,还不排废气。骑行途中,我会根据不同的路况,按自己的体能控制好速度,或慢或快,张弛有度。骑行车上,我头顶蓝天,微风从前面吹来,行人向后面退去,人与自然高度融为一体。
自行车小巧玲珑,不占多少空间,调头也很方便;启动不用热车、到站后不愁找不到停车位。骑行在田野山水间,我手扶龙头,脚蹬踏板,享受着“慢生活”的惬意。景随车移,仿佛一幅幅秀美的山水画在眼前徐徐展开。如果把一路骑行当做一路采风,以溪水流韵为乐、以山林田野为趣,那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老实说,学自行车不需要什么大技巧,只要胆大心细,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分分钟就会骑了。它的构造也很简单,所以价格不贵,四五百至一两千即可买一辆到手,一年的维护费也不过几十块而已。
骑自行车时,手腕、手臂、手指、腿部、腰部、背部等等都能得到充分的运动,既能强健骨骼,又能舒筋活血;既能锻炼腰部肌肉,又能按摩足底穴位。
由是观之,自行车绝非简简单单一种代步工具。如果您内心向往“慢生活”,那么骑行仍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城市烟火气、街巷叫卖声,勾勒出生活的千姿百态,更容易触动心弦,脚步慢下来,更能亲近城市的肌理和底蕴,感受市井的风骨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