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功
各自安好,自得其所。写诗的有远方,写散文的不一定只有眼前;成名的有光鲜,沉默的不一定颓废。且看——
阳光正好,光粒星星点点洒在衣褶处。
A君正埋头码字。用他的话说,码字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烟火气,不一定有远方。这不,趁着周末空闲又写上了。
“青春年少爱追梦”。从懂事起,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作家。后来,进了机关。写是写,只是公文体,有些枯燥乏味,更多的是被动,但从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
于是凭着兴趣,挤出时间尝试着写散文、随笔什么的。这些文体“短平快”,信手拈来。他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去“布局谋篇”,但他喜欢这种随意的无拘无束。
渐渐地,小有名气。当地媒体经常发表他的作品,有一些也上了知名刊物。本来,这样已经很好,他知足感恩,只为心中那点念想。
打破平静的是外来的影响。
本地有写诗歌的。一时间很热闹,活动在当地开展得轰轰烈烈、沸沸扬扬,朗诵会、赛诗会、交流会活动一拨接一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而且,有不少的作品在各种刊物发表,在全国各地参赛获奖,稿费、奖金赚得令人眼红。还有写小说、写报告文学、写散文的,佳作不断,不少的自成风格,自成特色。名噪一时。
人比人,气死人。
他以为自己只是个看热闹的。不承想,有人不放过。嘲讽的、奚落的来了,如同阵阵秋风,为的是吹下遍地落叶。
“是鸡婆就得下蛋,埋头写,发表在哪里?”
“自娱自乐罢了,能写出有什么分量的作品?就这样了”。
“看看人家,还好意思?别人那才是真本事!”
各种议论传到了他的耳朵里。呀呀,唾沫几乎要将他淹死。他不明白,这是怎么了?我写我的小文章,怎么碍着别人了?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指指点点的对象?
苦笑使他那张本还年轻的脸如同一朵将要凋零的菊花。
这才明白,写作要有名气,得看发表数量,看影响。
相形见绌。他顶多是个“百步大王”。
你可能自己没意识到,总有人会关注。
这也是一种关怀的方式,是一种评判的标准。各人有各人的认知。
虚荣心人皆有之。这一折腾使他也有了“蠢蠢欲动”的激情。
想想也是。多发表作品,有稿费,影响也大,何乐而不为?别人行,未必自己不行?
虽然原来也发表过一些作品,但数量不多,且知名刊物上的太少。自己写了这么多年,自己的感觉还不错。对照刊物上的作品,不少的觉得也只是如此而已。
信心满满,整装待发。
选择了一些自己认为合适的媒体,时不时投稿。
静静地等待,如同孕妇等待临盆,尽是期盼。
可大多数如石沉大海,泡都不冒一个。
有几家刊物回复了,可以发表,但得交多少钱一篇。有的却在推销刊物。
他一愣,开始以为是搞错了,细看确是这样。奇了怪了,哪里有让作者出钱登作品的?哼!他感到受到了侮辱,一下切断了这条渠道。也有些刊物发表了他的作品,但往往改得面目全非。尊严就这样残忍地被剥夺,那作品发表还有什么意义?再看看有些刊物,几位作者轮流上阵,都似曾相识,显然是名人、熟人。发表作品有选择性,有的并不是凭作品说话。
一段时间,他在投稿上没少花心思,不期望会出现奇迹,以为广种薄收,总会有些入账。然而颗粒无收。这样的结果有些让他猝不及防,残酷的打击让他回到了现实,他意识到自己过于理想,事情远不如他所想那样简单。
成名成家那是别人的事,于自己是那么遥远。
执意走下去,可能会伤痕累累。
多少次问自己,这并不是自己所希望的。
并不是因为葡萄吃不上就说酸。
所有的纠结还是虚荣心在作祟。
别人出名,自己冷寞,沉不住气。
别人有能力,有本事,可以羡慕,可以崇拜。但未必要去复制。
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
一个人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才是真实。
兜兜转转,A君像梦游一般,又走了回来。
写自己的,合意的就拿去发表,再不在乎。
个人开了个公众号,纯文学的。坚持着。
开始很冷清,点击量“惨不忍睹”。有人等着看笑话。
A君不为所动,坚持着。
渐渐地有了影响,许多人等着看他的文章。当地自媒体甚至有了名次。
他一如平常地淡然。
想想那时的焦虑、迷茫、狂躁,如今像换了一个人。
的确,不在同一个世界,不好比较。相比,就会凭空添出许多麻烦。
鲁智深的禅杖不会计较关公的大刀。
各自安好,自得其所。写诗的有远方,写散文的不一定只有眼前;成名的有光鲜,沉默的不一定颓废。“坚持自己,虽柔弱却倔强,凌寒不退缩,虽渺小也灿烂”。
不愉快的事随风而散。
屋外,花儿正好,A君竟然有些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