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
又是一年“开学季”,这几天,各地学校陆续开学。而作为开学的“必修课”——“开学第一课”,对新老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开学第一课”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保留节目”,而如何让“开学第一课”丰富多彩,更有新意,更有仪式感且更有成效,无疑是每个学生和家长的期盼。
去年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年,也是疫情防控最“吃紧”的一年。去年秋季学期,央视推出的《开学第一课》,就是以行动进行的生命教育,结合新冠疫情讲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性。节目组邀请了钟南山、张伯礼、张文宏等抗疫风云人物,讲述这堂特殊的“第一课”,令孩子们格外感概,收获颇丰。
除了统一安排的“开学第一课”,各校还有自己准备的“开学第一课”,这也是学校老师们的“必备课”。如何上好这“第一课”?自然成为老师们备课的一个重点。对此,设计好课程,做到内容新颖、生动有趣、启智拓野,学生必将受益匪浅。反之,如果准备不足,课程设计缺乏新意,内容空洞,学生必将对授课评价较低。
当然,“开学第一课”从本质上讲,属于所有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就需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办学定位、条件以及特色等,因地制宜设计出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课程。
上好“开学第一课”实属不易。但只要坚持形式多元,并用心尽心走心,尤其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以学生的迫切需要为中心,侧重社会和生活,就一定能在引导和培育孩子们的道德素质、能力发展、身心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取得更明显成效,使其人格与三观更加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