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许 珂
实 习 生 罗林丽
本报讯 沉甸甸的金色稻穗随风摇摆,收割机在田间驰骋,农户们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8月12日,衡东县科技专家服务团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专家,对白莲镇谭家桥村新星农场示范基地的再生稻进行了现场测产,头茬再生稻亩产达到1500斤。
再生稻俗称“怀胎草”,一种两收,也就是头季稻播种收割后,无需再次翻耕播种,利用头季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待到稻谷成熟后可进行二次收割,具有米质优、效益高等优点。
测产现场,专家组对基地再生稻株高、穗形、结实率等情况进行察看,并随机抽取2丘(面积125亩)稻田分成中熟、迟熟两组,通过现场实收、现场测量面积、测定毛谷含水量、实收稻谷称重等方法对24个再生稻品种进行实收测产。经测产,中熟组示范田获得“大胜”,测产结果为:采用机收测实产方法,面积3.85亩,过地磅秤产量,湿谷2936公斤,测得水分为28.7%,以干谷13.5%含水量计,折算为1500斤/亩。与往年相比,增产100斤/亩。
“此次测产的再生稻,4月中旬机播,7月初进入始穗期,7月中旬进入齐穗期,8月初迎来头季成熟期。待到收割完毕后,预计10月中上旬可再次成熟收割。”基地农场负责人李大新告诉记者,多亏了服务团的专家们,他们在基地开展了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及丰产提质增效栽培示范,不仅为周边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还筛选出适合农民种植的再生稻品种。今年基地将迎来大丰收,预计每亩可增收500—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