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林
7月27日,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病房内,一名61岁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手捧鲜花,满面笑容,与医护人员一起庆祝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圆满成功,顺利出院。这是衡阳市首例成功开展的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标志着该院血液内科造血干细胞移植再度起航。
患者资女士来自耒阳,于今年1月在该院血液内科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高危组),由于其贫血、多发骨质破坏,一活动就全身疼痛,痛苦不堪,常规化疗预后不佳,生存期短。患者在完成4个疗程的化疗后,病情得以缓解,并于6月10日进行了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16袋干细胞被冻存。7月1日,患者正式入住移植病房,经过大剂量美法仑化疗药物预处理、干细胞回输、度过骨髓抑制极期后,于7月20日进行造血功能重建,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恢复正常。7月27日,资女士平安出院。出院时,她对该科医护人员高超的医术和体贴的护理工作给予了高度称赞,并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患者经超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后,将正常供体或自体的造血干细胞输注给患者,使之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的治疗方法,可分为异基因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预处理为超大剂量放化疗,患者预处理后造血和免疫系统被摧毁,极易出现合并严重感染、出血等风险,因此造血干细胞移植需在专门的洁净病房进行,移植方案的实施和移植后并发症的处理,都需要配备血液专业技术高的医疗及护理团队。
该院血液内科主任李君君指出:“血液系统肿瘤大多为不能完全治愈的恶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肿瘤极其重要的治疗手段,社会关注度高。”她介绍说,资女士所患的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是血液系统第2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常伴有骨痛、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损害等多种症状,容易被误诊,目前多发性骨髓瘤仍无法治愈,国内外治疗以化疗为主,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延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资女士经血液科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后,表达了在该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强烈意愿。获知患者的意愿后,李君君非常重视,多次组织移植团队的医护小组召开移植准备会议,对患者移植情况进行评估,对实施移植方案进行指导,并与业界大咖共同研讨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亚专科负责人曹翊雄副主任医师对移植的全流程做了详尽的技术路线和应对预案,对移植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审慎处理;王甫珏博士担任主管医师,在移植期间对资女士进行了耐心、细致的管理,并从心理上对患者进行疏导,获得了患者的高度信赖和配合;移植护理团队在钟蕊、王颖护师的带领下,就干细胞采集冻存的流程、病房及物品的消毒、患者护理流程做了详细的预案。
移植期间,在护士长左娟的悉心安排下,钟蕊、郭烨倩、邹婕三位护士24小时轮流值守在移植病房,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护理。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耐心护理,患者度过了大剂量化疗预处理导致的口腔及胃肠道黏膜炎症、干细胞回输后的低钙反应期。由于患者年龄较大,耐受力差,消化道反应严重,移植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有效地处置了重度呕吐、腹泻、电解质紊乱、植入综合征、高热、重症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顺利度过了白细胞最低时仅有0.05×109/L的骨髓抑制极期,于移植后15天完成造血功能重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取得圆满成功。
据悉,近年来,该院血液内科积极筹备重启造血干细胞移植,先后选送骨干医生、护士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南方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进修学习,多次参加省内外举办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培训、会议,为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启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该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该院血液内科造血干细胞移植再次“升级”。该科在医院领导下,将不断提升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水平,开展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努力创建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采集点,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添砖加瓦,造福衡阳地区及周边血液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