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艳
前几日,朋友圈被一则短视频刷屏了,视频里,众多由北京大学印制的高考录取通知书,正被工作人员细心核对检验,其中一封即将发往衡山岳云中学××同学手中。看到视频那一刻,内心激动不已,这种心切,似乎比自己获奖或文章被发表更甚!
这个被录取的学生,正是七年前我带的第一届小学毕业班班长。先生见我激动不已,冷不丁地笑道:“别嘚瑟了,你又不是人家的高中老师,小学老师很少被学生记住的。”面对他的笑言,我的内心很淡然。先生不是我,他不知我毕业之初接手这个班级经历了些什么。我不是他,却知他的话语将道出了一些朋友的心声,所以并不感失落。是呀,孩子的优异成绩多半取决于孩子自身,及他所接受的成功的家庭教育。老师,只不过学生各个学习驿站的领路人。作为曾陪伴相处过两年的班主任老师,提到这个学生,且不说成绩如何优秀,性格怎样开朗,让我印象再深刻不过的,是他童年时期便具有的成熟思想和豁达情怀。
感慨于时光流逝之快,也庆幸于喜爱写写拍拍所留下的碎片印记。打开那时流行的社交软件QQ空间,很快就找到了当年发过的这样一条动态。那是在批阅他的试卷时情不自禁写下的一段话:阅读他,我的心也久不能平静。都说,爱过才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而对于班上一个仅五年级的农村质朴小男孩,胸中终其是隐藏着一种怎样的情愫,竟让他在笔尖流泻下这样一句关于“爱”的真切感悟?——“爱,是当你想拥有一个东西时,他就在你面前,而你,又不想强行去拥有。” 这精炼通达的语言,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感悟,若非有图片见证,很难使人相信出自一个十岁孩子的手笔。而类似于这种独到深刻的见解,出现在他的作文中并非罕事。
内心生发出这种激动不已的情感,不仅诧异于当年任教的这个班级在若干年会出一个高材生,还感慨于这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在青春时光里究竟要比同龄人多付出多少倍努力,才会在高考中大放青春光彩。我想,除了先前所说的他有着极强的感悟力(暂且认定为有学习天赋)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外,一定离不开那种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块石头,一半做成了佛像,一半做成了台阶。台阶不服气的问佛像:“我们本是同一块石头,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而去膜拜你呢?”佛像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锤万凿。”台阶一时沉默不语。吃得了生活的苦,经得起各种考验与打磨,这也许就是他能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的原因所在。
学生的故事,使我想到了自己的青春,那段最宝贵的黄金学习时光。如果付出再多一点,如今的选择性是否会更多?还有生命中已遇或未见的青春追梦人,他们如若也能在大好的青春时光里锐意进取,未来是否同样将充满无限可能?
孩子近来尤为喜欢那本《童年是一本仓促的书》,无数个夜晚总让我重复讲读着这个绘本故事:林林对喜欢的玩具爱不释手从而影响了成绩,为此,妈妈拿出一个发黄的旧绘画本,讲述她童年时具有绘画天赋并想成为画家,但因慢慢松懈和爱好转移,长大后的某一天,想重拾绘画技术却早已忘记技法。通过故事,妈妈想告诉林林童年是一本仓促的书,在沉迷玩具的时候,它就匆匆翻过去了。等到回头再去翻这本书,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其实,我们的青春, 又何尝不像一本书呢!
青春这本书,人人都曾拥有,编纂它的时间看似比较漫长,实则很短暂。如同老人们常言:人生数十载,忽尔而远逝。关于青春的故事,因各自经历而各不相同,有人因自己的勤奋与坚定,使得青春故事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也有人因自身的懒惰与犹豫,使得故事内容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可无论它的内容是否精彩,结局是否圆满,它终是独一无二的。
尽管轰轰烈烈是一生,平平淡淡也是一生,我们仍然应该尽己所能,书写最美的青春年华。雷锋曾经说:“青春,永远是完美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责任的担当者,或大或小,都可以将个人的青春奋斗与时代理念紧密结合,进而朝着目标不断迈进,实现心中梦想。
青春就像一本书,有趣的内容回味无穷,无趣的思想味同嚼蜡。这青春的书啊,若要使它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只有当下开始构思,以勤奋为笔墨,用一生来书写,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