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 南
刺鼻气味挥之不去,剧毒酸液就地倾倒,附近土地寸草不生……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从电动自行车上报废的铅酸电池大多流入了地下作坊,随意拆解翻新造成的污染触目惊心。
作为世界第一大电动自行车保有国,我国每年报废的铅酸电池,保守估计可达数百万吨。由于小作坊没有环保成本,能给出的废旧电池收购价远高于正规企业,因而在回收市场形成了“游击队”对“正规军”的绝对优势。可以说,一块电池看着虽小,要将其管起来却需要多个行政部门协同努力。一方面,对于非法小作坊的打击,涉及城管、环保、市场、公安等多个部门,一旦无法持续形成合力,就会让“游击队”死灰复燃;另一方面,铅酸电池属于危险废物,对其处理需要相关许可证。这意味着,正规公司的开设、选址、运输、技改都要经过多部门层层审批,可能在无形中造成了成本的高企。
在笔者看来,这场行动中,生产企业与车主不应置身事外。可是,由于缺乏强制性的规定与惩戒,现实中愿意主动承担这一责任的企业寥寥无几。同时,对于消费者的要求也有所欠缺,大量车主在更换电池时既不在意废旧电池危害几何,也不知道该送往何处,造成小作坊乘虚而入的窘境。对此,是否可以制定以旧换新、回收基金等政策?
我国有超过3亿辆电动自行车与600万辆新能源汽车奔驰在路上,为良好环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必须尽快完善铅酸、磷酸铁锂、三元锂等各型号动力电池的回收体系,将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