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林
生命,从不缺少奇迹……
结婚生子当母亲,这对大多数女性而言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对于一位身高不足1米、体重仅20公斤的母亲来说,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今年32岁的张女士家住祁东,身高只有95厘米的她与大自己10岁的丈夫老陈(化名)结婚已有数年。两人生活虽然艰苦,但一直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然而,由于张女士身体弱小,子宫相对常人也要小得多,无论是怀孕还是生产,都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因为随着胎儿长大,会压迫身体的器官。
然而,生命从来不缺少奇迹。去年10月,张女士幸运地怀上了孩子。
“哇!哇!”6月23日上午,随着几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从衡阳市中心医院产科传出,该院通过多学科协作,成功为张女士剖宫产下一名女婴。手术室外,张女士的家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经过7日的康复和观察,6月30日下午,张女士康复出院。虽然已近足月,但由于张女士身体原因,限定了胎儿的生长,女婴仅有2公斤重,被转至新生儿科,也将于近日康复出院。
难!
“袖珍妈妈”孕期波折多多
“我的个子矮小,怀孕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为了延续爱的结晶和家庭的希望,不管面对多大的风险我都要克服!”病房内,张女士说起这个小生命的来临喜出望外。
怀孕初期的张女士,除了迎接新生命的喜悦,还有一份担忧。她回忆道:“当时很害怕,好不容易怀上了,但我的体质很差,不确定能不能成功保住孩子。”
今年4月,张女士出现了明显的气促、胸闷反应,祁东县某基层医院下乡家访时发现张女士心动过速,遂将其转至衡阳市中心医院危重症孕产妇管理中心就诊。
对此,衡阳市中心医院产科、综合内科、呼吸内科等多学科会诊,为张女士全面检查身体后,发现其为肺部感染导致的肺炎。“由于胎儿的生长,孕妇子宫增大,膈肌抬高,因此会压迫心、肺,对器官带来负担,引起感染。”产科主任徐蜀瑜分析道,予以抗感染、止咳、化痰、母胎监测等对症治疗10天后,张女士康复出院。
今年6月,胎龄36周的张女士气促的症状复发,且日益严重,出现呼吸困难、双手发麻。严重时,晚上睡觉只能弓着腰跪在床上,让胎儿保持向下的姿势,呼吸才能顺畅。由于此前在衡阳市中心医院得到了非常好的诊疗服务,此次张女士再一次来到衡阳市中心医院就诊。
险!
分娩过程困难重重
全面为张女士检查后,徐蜀瑜感到她的情况非常棘手。“当时,孕妇心肺功能很差,随时可能因为胎儿的渐渐长大,导致肺功能不全和心衰,甚至呼吸骤停。”徐蜀瑜说,从孕妇安全角度考虑,当然是越早终止妊娠越好,但从孩子生存角度考虑,如果太早让孩子出来,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又不利。
然而,孕妇身体弱小,此次来院时,肚子大得像一个篮球,身体可能已经无法承载孩子的生长发育了。因此,徐蜀瑜当即决定为张女士提前实行剖宫产。
手术前,针对张女士身体结构的异常,徐蜀瑜邀请该院麻醉科、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等多学科联合会诊,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齐心协力为张女士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落实了术前术后的各项细节工作。考虑到张女士身形瘦小,对失血的耐受能力差,输血科也做好了万全的术前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严重的脊柱畸形导致张女士重要脏器被压迫,心脏扩大,呼吸困难,肺储备功能差,清醒时只有坐位才能维持呼吸通畅,接受麻醉手术的体位局限。而孕妇颈短、僵硬,舌大,张口度小,麻醉难度和风险极大。且在胎儿取出前后,将面临巨大的呼吸、循环波动。为了确保麻醉安全顺利,市中心医院华新院区麻醉科主任谭滇湘多次对张女士的身体进行认真仔细的评估,并与其本人和家属详细沟通解释麻醉手术相关情况,决定采取静吸复合全麻+小儿可视喉镜辅助+纤支镜引导下经口气管内插管的麻醉方式。
此外,考虑到孕妇与常人有很大区别,因此,在用药剂量和器械选择上,谭滇湘都做了精心的选择。“考虑孕妇脖子活动受限,张口度小,舌体巨大,属于困难气道,且无法使用成人使用的气管插管。同时为保障宝宝安全,遵循国际指南选择安全、有效的个体化用药方案,且要尽量缩短给药后到宝宝娩出的时间。于是,我们便采用了儿童使用的可视喉镜辅助下纤支镜引导气管内插管,我带领曾严、张娟医师组成的麻醉团队默契配合,迅速顺利地完成了气管内插管。”谭滇湘介绍。
6月23日,在医院多学科现场支持下,孕周已接近37周的张女士接受了剖宫产手术。“产妇心、肺、肝、肾的储备功能比较差,入室的氧饱和度在吸氧状态下只有89%—92%,而正常人为95%—100%,考虑是胎儿长期压迫到产妇的肺部,当务之急是尽快将胎儿娩出。”徐蜀瑜说道。徐蜀瑜在极端体位下凭借着丰富的手术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技巧,一层层精准地切开薄薄的腹部组织和子宫,轻巧又快速地取出胎儿,手法娴熟,一气呵成。
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声,胎儿顺利娩出。当2公斤重的女婴被抱出来后,产妇的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到98%,让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整个手术过程中,手术快、稳、准、细,出血量仅200ml。产科、麻醉科、手术室、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强强联合,共同为母女平安保驾护航。
喜!
家庭收获希望满满
产后,张女士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观察,产科团队根据产妇的身体特质,精心准备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住院期间,该院副院长尹军还带领产科团队看望张女士,并为其送来了奶粉等物资。医护人员真挚的关怀让张女士及家人备受感动,直呼“医护人员太贴心了!”经过7日的护理和观察,6月30日,张女士康复出院,出院时张女士及家人为该院产科团队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该院此次成功为这位特殊的“袖珍妈妈”实行剖宫产手术,既标志着该院手术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也是该院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一大体现。
由于张女士的孩子只有2公斤重,体长仅43厘米,出生时还伴新生儿肺炎等病症,因此被送往新生儿科。采访当天,笔者在该院新生儿监护室外看到,孩子身上插着管子,身体看起来比旁边几个婴儿要小很多,脑袋只有鹅蛋大小。
据了解,经过7天的救治,孩子目前已经暂时脱离生命危险,但身体机能的恢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孩子出生时的各项指标都还不错,身体和头部比例看上去都还正常。”新生儿科主任雷明介绍,目前,孩子的头部CT结果一切正常,近日可康复出院。
“听到娃娃没事了,我们心里真是松了一口气!孩子就是我们全家的希望!”张女士的父亲将感激之情化为了眼角闪闪发亮的泪光。据了解,张女士因为没有劳动能力,丈夫也是盲人,孩子将为这个困难的家庭增添新的希望。张女士父亲表示,将与全家人共同努力,努力养育好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保障其茁壮成长。对于未来的生活,张女士及其家人都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