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6月21日11时32分已经迎来“夏至”节气。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发现“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所以叫作“夏至”。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罗澍伟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说,“夏至”一过,阳盛于外,人体出汗增多,消夏防暑首先要及时补水。可多食苦瓜、芹菜、茼蒿、苦菊等,以利于祛暑益气、除燥祛湿、生津止渴和增进食欲。同时做好精神保养,宜晚睡早起,适时午休,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调息静心,“心静自然凉”。
“夏至三庚数头伏”。天文科普专家介绍,今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三伏”时长40天。这是从2015年起,连续7年的“三伏”都是40天。
伏,标志着一年里最热的时期,俗语说“热在三伏”。
伏的日期也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介绍,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叫初伏(也叫头伏),过10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也叫二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也叫三伏),总体叫“三伏”。
初伏与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的时间则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这主要由夏至到立秋之间一共有几个庚日来决定:有四个庚日则中伏到末伏间隔为10天,有五个庚日则间隔为20天。
每年“三伏”大概在公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间,具体到今年的“三伏”来说,7月11日至7月20日为初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中伏,8月10日至8月19日为末伏。
林愿表示,一般来说,“三伏”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但受各种气象条件影响,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气温未必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出现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恰在小暑和大暑节气之间,确实是盛夏酷暑时节。
“三伏”大幕即将开启,如何消夏防暑?林愿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说,天气炎热,出汗增多,勤洗澡,勤换衣,更要及时补水;减少高温时段外出,若外出,做好防暑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并随身携带一些防暑用品,如风油精、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晚睡早起,中午小憩,调养心神;饮食清淡,不肥甘厚味,慎用辛燥之品;保持心情愉快,戒躁息怒,避免情绪中暑。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