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华
一、康姓起源
(一)出自姬姓,以谥为氏
康姓出自姬姓。系西周诸侯国君卫康叔之后。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后,始封同母少弟姬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一曰畿内国),故称康叔。
周武王崩,太子姬诵即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尚年少,由其叔周公姬旦代行天子政。时管叔、蔡叔等疑周公摄政,成王年幼,于是联合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发动叛乱,欲袭周公与成王。周公奉成王之命,兴师讨伐,攻杀了武庚禄父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此后把商都周围部分地区和武庚殷余民改封给康叔姬封,建立卫国,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康叔是卫国开国君主,史称卫康叔。
卫康叔是一位贤德的君主,《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周成王主政后,“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章有德”。时卫康叔既是诸侯国的国君,又以他的德能而被任命为周朝司寇(即掌管周朝刑狱、纠察、司法的行政长官,亦即后来的刑部尚书)。卫康叔卒后,谥曰“康”,意思是说能够“令民安乐”。康叔的后代子孙有的便以其谥号“康”为姓。此即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所云:“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康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子封为卫侯,谥曰康叔,支孙以谥为氏。或云康叔初食采于康,故谓之康叔,其地颍川康叔城是也。”《通志·氏族略》云:“康氏,姬姓,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又《康熙字典》引《广韵》云:“康,又姓,卫康叔之后。”
(二)康姓亦源出多支
1.出自古西域康居国
古代西域有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汉成帝时,康王曾遣子、遣使入汉,后定居河西(今青海、甘肃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其后子孙以国名“康”为氏。见《南朝·梁书·康绚传》。
2.避讳改姓为康氏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称帝后,是为宋太祖,为避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故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中曰:“本朝避太祖庙讳,改匡氏为主氏。政和年间(1111—1118),以民姓主为嫌,并改为康氏。”
又《湖南氏族源流·康姓》引《衡山濛潭康氏谱》云:“衡山康氏本姓匡,宋袁州路都使避太祖讳,易匡为康,开文举、文才、文弼三宗。文举一宗至元代有讳蕴学者,为濛潭,衡山康氏开基祖。”
注:据2006年公布的姓氏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康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179%,排名第92位。
二、名人传略
康绚(464—520),南朝梁著名将领和大臣。字长明,华山蓝田(今陕西蓝田县)人。“其先出自康居国。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晋时陇右乱,康氏迁于蓝田。康绚倜傥有志气,初仕齐。历官振威将军、华山太守、前军将军。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因功封南安县男,除辅国将军、竟陵太守。北魏围梁州,刺史王珍国使请救,康绚以郡兵救援,魏军退。七年(508),司州三关为魏所逼,朝廷令绚为武旅将军,率师赴援。九年(510),迁假节,督北兖州缘淮诸军事,振远将军,北兖州刺史,寻又迁左骁骑将军。十三年(514),迁太子右卫率,是年令康绚率士兵及劳役20万修筑浮山堰(今淮海南岸安徽省明光市地段),用以抵抗北魏军队。历时两年多,于天监十五年(516)四月堰成。其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后因洪水暴涨,工程摧毁,淹死将士与百姓约二十万人。浮山堰这座“以水代兵”的军事工程,记录了南北朝军事史上的残酷与悲壮。浮水堰成,康绚官拜持节,都督司州(今河南信阳市)诸军事,迁信武将军,出为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十八年(519),康绚为员外散骑常侍,领长水校尉。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除卫尉卿,未上任。卒,年57。赠右卫将军,谥曰壮。
康有为(1858—1927),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文学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属广州)人。出身于仕宦家庭。清光绪年间进士,授工部主事。早年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受“今文派”经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新学”的影响而不断著书、讲学,并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公车上书”最为知名。曾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光绪二十四年(1898),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逃亡国外。但其后思想却日趋保守。1913年回国,时张勋复辟,康有为亦拥立溥仪登基,任弼德院副院长。后事变,避居美国使馆,旋脱归上海。1927年病逝于青岛,年70。
康有为天资瑰异,古今学术无所不通,坚于自信,每有创论,常开风气之先。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反对吟风弄月的诗风,强调诗歌应反映时事,关注国计民生。因此他的创作具有志气豪迈、想象奇特的特色,如《出都留别诸公》5首。他的散文创作汪洋恣肆,骈散不拘,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其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南海先生诗集》等。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