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姣
“早起三朝当一工,免得穷人落下风”。母亲有一个习惯——早起,经年终日。夏天的天没亮,家家户户紧门闭窗。她轻轻地打开双扇大门,开始一天的活计。鸡鸭放出栏,水缸挑满水,灶上熬上稀饭,前庭后院打扫干净,枯死的树叶、碎落的纸片用竹篮子装着放到角落。有条不紊,利利索索。
母亲常说,屋破不要紧,要论干净!灰尘多与少,要看鸡脚!我们家的鸡脚多是不沾染鸡粪的。等一切安顿妥当,天边有了亮光,母亲就会挎着篮子去土里准备一天的蔬菜。临走之前,就会喊我们起床,安排要完成的杂事。即使是暑假期间,她多是不许我们睡懒觉。哥哥去山上砍柴,我去井边洗全家人的衣服;弟弟最小也有安排,帮着奶奶锅灶底下塞柴火。干完这些,再去读书写字,不允许外出跟野孩子们玩耍的。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母亲记得熟。她抓住了晨,也不让我们虚度。学习,也要做事,她拎得清。
逢我们上学,她起得更早,给我们准备早餐。冬天里,她常常斜披着袄子趿拉着鞋子下床,舍不得点煤油灯,就着柴火炒好饭。没有钟点,靠的是天光和感觉,母亲从未睡过头,出个岔。我们收拾书包的时候,母亲便会轻声提醒要带的物具,不厌其烦。目送我们消失在村口小路拐弯处,她才转身返回家里。
“穷不失志,富不癫狂。”这句话,母亲经常挂在嘴边,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我的满弟弟晓明资质平平,读书吃力而坎坷。母亲总是鼓励:没有白出的汗,没有无用的力,我们便咬牙坚持。弟弟晓明读初三那一年,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到深夜,冬天和衣而睡。方法虽不对,却也是普通人的奋力之举。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半夜里起来给他盖被子。
那些年我们家出了两个中专生,在农村也算盛事,邻里亲戚见到,连声道贺。母亲总是压低声气,摆摆手:都是寻碗饭吃哦,谁都不会差啊。
以前在老家过年杀猪有个习俗,先杀猪的人家会做一些猪血汤挨家送去。我们家杀猪的时候,会加入一些猪肝和瘦肉,硬硬实实的一大碗。我们看着会心疼:人家送来的只有猪血啊……母亲会说,你看,你们接到碗,是不是也想里面有肉啊?人家小孩子也是这样想的,就一点猪血,会多失望啊。
舍得,有舍才有得!母亲念叨了舍,得到了誉。早起的母亲,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