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鹂
近期,有一种很火的“假水”玩具,其外形酷似缩小版的饮料,瓶体印有果汁、可乐等字样,里面的液体像水又不是水,可以任意揉捏塑形。该玩具被中小学生称为“解压神器”,不仅迅速火遍校园,还成了“网红”。
然而,有媒体购买9款14批次“假水”玩具送至第三方机构检验,发现这些玩具竟全部含有硼元素。这些硼一旦通过破损的皮肤以及口部不慎接触,都会进入孩子体内,可能造成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生产厂商在此类玩具制作过程中加入硼砂,可以让其更具弹性、延展性,手感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屡次曝光,此类玩具的行业乱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监管部门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大执法力度、多策并举肃清乱象。
首先,应尽快明确有关儿童玩具的相关强制性标准,用刚性的标准对行业进行规范。其次,要切实抓好儿童玩具生产源头治理,提高违法成本,让黑心企业得不偿失,付出巨大代价。再次,也应大力加强对学校周边商户的监管。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应对学校周边商户重点排查和整治。同时,学校应加强相关知识科普,引导学生和家长远离来源不明的问题玩具。
最后,还应清理电商平台上销售劣质儿童玩具的商户。总而言之,整治“假水”玩具乱象不能搞一阵风,而应纳入日常监管,形成长效机制,才能确保不让“假水”玩具真伤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