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瑞华
通讯员 刘先卫 张春兰
本报讯 田野里农机轰鸣,旋耕机来回穿梭,挖掘机挖泥修坎,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很快变成飘着泥土气息的水田,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是4月6日,记者在衡南县泉湖镇红湖村一处抛荒地复垦现场看到的景象。
入春以来,泉湖镇强力推进耕地抛荒治理工作,打出“组合拳”,多举措力促复垦复种。现在全镇累计有605.9亩抛荒地翻耕复耕,复耕率达100%。目前,该镇已落实今年粮食播种面积5.2万余亩,其中早稻面积1.7万余亩。
该镇将耕地抛荒整治任务和粮食种植计划逐级落实到村组,实行禁止耕地抛荒网格化管理责任制。还组建“劝耕治荒宣传队”,上门入户宣传惠农政策,营造了强大的舆论氛围,调动群众自主复耕复种的积极性。
为遏制耕地抛荒,保障粮食生产,摸清全镇耕地抛荒底数,村干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逐户对抛荒地进行“地毯式”摸排登记。为夯实治荒基础,该镇投入资金近60万元,出动农机22台,挖掘机16台,微耕机百余台,人工2560人次,新修机耕道36.5公里,疏通渠道42.3公里,调配水稻和蔬菜种子近万斤,备足备齐农资。通过“旱改水”项目和扩种改种等举措,动员有能力的农户恢复耕作,确保适种土地应种尽种。
同时,该镇组建“代耕助农服务队”帮缺劳动力的农户代耕。鼓励集中流转、代耕代种,引导种粮大户流转抛荒地种植。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该镇对拒不复耕又不同意流转的承包户,抛荒弃耕两年以上的,依相关程序由村集体收回并复耕,确保不抛荒一块地。对复耕复种效果好的村组和种粮大户视情况给予奖励,提高群众复耕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