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唐 翔 通讯员 周 健 实习生 邹丁宁 图/通讯员 肖亚辉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农时不等人。近日,在有着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湖南省产粮大县美誉的衡东县,田野里也繁忙了起来。
在该县杨林镇小岳洲村,机器的轰鸣声一大清早就打破了田间地头的宁静,农耕机械在田间来回穿梭,忙着翻耕土地。种粮大户胡水成流转的60多亩稻田结束了短暂的休养期,已在农机的轰鸣声中翻耕完毕。2017年,在外有所成就的胡水成回到家乡,包鱼塘、建养殖场、开黄桃园、办合作社……3年时间,胡水成的农业产业为132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多人因此脱贫。
2020年,胡水成把注意力聚集到村里无人耕种的荒地。“村里有60来亩荒地没人耕种,太可惜了。”引水、翻耕、施肥……终于赶在春耕前,胡水成在曾经的荒地里播下种子。
“现在种田的目标不仅是要‘吃得饱’,更要‘卖得好’。”胡水成介绍,60多亩稻田里,种植的都是“金两优华占”。“米质好,产量也不低。每亩能有1000多斤产量,打成大米能卖4元一斤。”从“吃得饱”到“卖得好”,这是一个农业大县里,一位普通农民对于“粮食供给侧改革”的个人理解。
“推进粮食供给侧改革,从追求产量转向稳产能。”衡东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稳产能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稻谷品质提高一个档次,把种田效益搞上去。
效益如何提高,秘诀之一在于“选种”。早在去年12月底,衡东县便启动备种计划。今年2月8日完成25万斤早稻种子的采购、储备工作,以米质比较好、产量较高、群众接受度高为标准,分区域推广6个种类的稻米,以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粮米区域品牌。
而今年种什么、怎么种?开春以来,衡东县农业农村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包干包片”,下到田间。以推广良种良法为重点,从品种筛选、技术物化、流程简化等方面,实现主推技术“极简化”,方便农民掌握。农业部门把主推技术制作成卡片和挂图,还摄制录像资料,轮流到每个村讲课传技,新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
截至目前,全县已举办100多期田间课堂,每个骨干农技员结对10个示范户,带动100个辐射户,形成田间技术推广的完整链条。
此外,衡东县整合涉农资金2300万元,用于发展早稻生产。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时间、统一订单、统一种植标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化作业,推广“早加晚优”绿色高效模式,让农户亩均纯收入增加2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