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23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全国基本实现健康码“一码通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在会上表示,此前已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健康码管理与服务的制度,明确赋码和转码规则,清理规范现有的各类疫情防控码,原则上一个省(区、市)只保留一个统筹建设的健康码,全国目前基本实现健康码“一码通行”。
毛群安介绍,个人凭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码显示的“无异常”信息或各地健康码“绿码”,即可在交通卡口、居住小区、车站、机场、港口、客运站、轮渡和开放运营的码头、医院、公园等地通行,无须申领和出示到访地的健康码。同时,完善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健康码。允许纸质健康码“绿码”或“无异常”通行。
毛群安说,下一步将进一步推广完善健康码管理,确保全国政策一致、标准统一,同时积极推动通过技术手段,将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和是否去过中高风险地区这些信息自动整合到健康码中。
我国77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建立预约诊疗制度
毛群安说,“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效益日益显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77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起了预约诊疗制度,提供线上服务,全国已建成超过1100家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很多医疗机构逐步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从‘锦上添花’变成了‘雪中送炭’。”毛群安说,互联网医疗已经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公众在看病就医过程中得到更好、更便捷的体验。
据了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印发后,国家卫健委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迅速行动、创新落实,2020年12月联合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一系列举措取得积极成效。
在加强信息技术支撑和严守安全监管底线方面,毛群安介绍,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了省统筹区域平台,2200多家三级公立医院初步实现了院内信息的互通共享;30个省份建立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提升线上的监管能力。
过去一年多来,“互联网+医疗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毛群安表示,全国目前基本实现了健康码“一码通行”,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广完善健康码的管理,确保健康码管理全国政策一致、标准统一,同时积极推动通过技术手段将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和是否去过中高风险地区等信息自动整合到健康码里,无须本人填报。“这些工作都在进行中。”他说。
综合新华社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