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5”前夕,有媒体跟拍云南低价游。记者与同伴花880元参团云南6天5夜双飞游,食宿门票全包。线路暗藏6个购物点,导游警告游客“不消费会影响征信”,数据会上传到云南省旅游系统,钱不够可以向导游借。针对此事,云南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已责成昆明、大理、丽江展开调查。
点评:经历过疫情,旅游业遭受重创急需回血,但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羽毛,靠优质服务和优质产品来赢得游客。没有哪个行业是靠骗人做大做强的,只有诚信经营,才是到达客户的最短距离。而短视的宰客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当然,不合理的低价游一直有市场,跟一些游客爱贪小便宜也有很大关系。不良商家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赚钱,贪小便宜的游客的确需要自省。但这不是他们“活该”的理由,监管和法治永远不能缺位。
2.随着网络提速降费、携号转网等一系列政策出台,我国10多亿手机用户“获得感”不断提升。但是,最近有一些“靓号”用户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却遭遇不少麻烦,套餐捆绑、诈骗犯罪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形成了一条暗箱操作、拿号卖号的灰色利益链。这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还易引发个人身份信息泄露等安全风险。
点评:对于权益受损的“靓号”用户而言,由于救济、诉讼等成本远高于个体损失额,往往不愿意付出更大成本主张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障力度,畅通投诉、举报途径,对运营商形成震慑,倒逼其提升服务用户的能力。与此同时,广大消费者也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维权能力。当然,手机号码再“靓”,终究只是用于承载网络和通信功能、区分联系人的一串数字。广大消费者在加强维权意识的同时,也要更理性地看待手机号码,破除对“靓号”的迷信心理。
3.近日,义乌一教育公司发布选聘公告称,面向全国公开选聘优秀教师,薪酬待遇最高可达每年120万元。据报道,该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表示,“120万”绝对不是一个噱头,只要满足条件的就可以达到这个年薪。该公司2020年也发布了公告,公开选聘教师、校长,最高年薪可达120万元。今年的公开选聘针对的是优秀教师,具体的薪酬也要按照选聘对象的荣誉来制定。
点评:对于这种高薪招聘教师的行为,舆论场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求贤若渴”,体现了人们对优质基础教育的期盼;反之,也有很多人觉得这是在搞噱头。其实,“重金聘名师”体现对人才的尊重,有助于社会营造出尊师重教的氛围。当然,更重要的是聘来名师后,如何为人才搭建一个能发挥其能力的一流舞台,避免人才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更为重要。另外也要意识到,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固然不可少,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也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