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1月26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香伴母乐晚年

  ■周卫国

  那天,妈妈从微信上发给我一张得奖的图片:她被樊登读书郴州运营中心评为年度最佳书友。还获得了两张听书卡的奖励。在樊登读书会新年与书友的合影中,站在C位的银发母亲,是人群中的最长者,奶奶级的“掌上听书人”。

  母亲参加樊登读书,通过手机App由读书到听书,也就近两年时间的事。原本是我家属下载樊登读书听书,也常在家人微信群里荐书,引起了母亲的注意。2018年年初也给她手机下了一个读书App,之后她开始参加当地樊登读书会“读书点亮生活”现场活动,成了一名忠实的书友。

  不单单听书,母亲极为认真地写读书笔记,把每本书的体会写下。两年下来,听书318本,写了厚厚的三大本读书笔记。每次把工工整整的体会笔记拍下来,发到樊登读书会群里打卡。一日一文、一书一章,把那些年轻书友都“亮到了”,广受好评,称她为“最美读书人”,年轻的书友为老太太年纪越大而读书不止的精神点赞。去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母亲成为郴州三位获得樊登读书年度奖黑金卡的读者之一,拥有两年免费听书资格。这份来自听书、关于读书的奖励和荣誉,让母亲高兴了好一阵。

  母亲今年七十有二,开启掌上读书、手机听书的新模式,是她数十年来爱书读书看书生活的升级版、3.0版。

  读书这事,在母亲眼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上学,就是每天到学校的课堂上,有老师教你读书,上小学、中学、大学,通过上学读书拿文凭、要学历、长知识。她现在还是郴州北湖老年大学的学生。另一层是看书。涵盖平日里读书、看报、听书等多种方式,生活中有书读,日常以书为伴,充实精神,提高自己。

  72岁的母亲,自比是“70后”。在新中国成立前一年,她出生在衡阳一个老铁路工作家庭,是家里的老大。外婆是一个家庭主妇,一辈子生育了六个孩子,守在家里操持一家的生活,外公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是一位粤汉铁路的员工。

  那年新中国70华诞,母亲作为一名“70后”,在区里老年大学“我与新中国共命运”演讲中,以“读书伴我70年”为题获奖,再被推荐走上了区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演讲比赛,成为演讲赛中与共和国同龄的讲述者,获得优秀奖,开心得不得了。

  我今年51岁,从记事起,就知道母亲想读书、爱读书、迷读书,读书真正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母亲读书生活大体有着艰苦岁月坚持读书、教育育人充电读书、进入老年快乐读书三个阶段。现在的她正处于人到老年,掌上听书,快乐读书,享受读书的阶段。

  1964年,才16岁的母亲刚从衡阳铁二中初中毕业,就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6岁的花季,在她最需要读书的时候,怀着满腔热血,身佩红花,下放到原郴县板桥公社雅市大队北门生产队插队落户。从1964年到1979年这漫长的15年里,在农村这所社会大学,母亲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战天斗地改“三观”,学会了插秧、割稻、打谷、摘茶、点豆等全套农活,也结识了父亲,成了家,扎根农村,改造成了一名真正的农民。据母亲自己回忆,偏远的山村,繁重的劳动之余,读书成为她在那个年代里坚持下来,丰富人生的唯一方式。

  湘南山区农村里可读的书很少,她或借、或买、或抄,读过毛泽东的《老三篇》,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也看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再有就是《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了。扎根农村知青艰苦生活的那些年,那些书、那些故事、那些精神,是她知青生活的一笔精神财富,伴着她面对困难,负重前行。 

  记得我三四岁大小,母亲就着昏暗的电灯,在灶屋火塘边既给我和弟弟讲“孙悟空大闹天宫”“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也讲“雷锋助人为乐做好事”“董存瑞炸碉堡”,还讲“鲁滨逊与星期五”“美人鱼”的故事。那些母亲口中的书和故事,就是我记忆中人生的第一课、启蒙课。

  1979年9月,落实知青返城政策。我们一家就地返城,父母被安置到国营五盖山林场,当了林业工人,由农民转成了工人。五盖山林场,那是郴州岭南山脉的主峰所在,山峰耸立,直插云霄,峰顶常年被云、雾、雨、露、雪所盖,故称五盖山。北界罗霄山,南连五岭,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天然分界线。虽然是吃上了国家粮,却是从山村田地里到了岭南大山深处,新建的林场离最近的大奎上集镇,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

  为解决那批新入林场的子弟读书问题,母亲被推选当了一名大山里林场子弟学校的代课老师。那所学校只有母亲一位老师,集一二三年级于一个复合班,二十多个孩子。为了胜任教师工作,不误人子弟,她只有边教学边读书、边读书边教学。每天批改完作业,她继续煤油灯下挑灯夜战,系统学习了《教师手册》《小学语文大纲》《小学数学大纲》等教育类书籍。教师“给孩子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母亲不断读书充电,尽力“让自己的水桶多装点”。

  代课那些年,母亲最为尊崇遵循的是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摸索一校一师带复合班的教学方法。她随当地学区到县一中参加教师考核,获得了全学区教师考核第一名。她所带的班,每次考试都在学区名列前茅,所带的学生有五人最后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守着大山读书教书20年,虽然一直没能改变代课老师的尴尬身份,但她却用读书教书改变了山里孩子的命运,没辜负孩子们的那声“任老师!”

  2004年,父母亲从林场退休,由五盖山林场搬进了北湖区林业局大院。由山里进了城里,退休生活怎么过,这是母亲55岁后要思考、要面对的问题。2011年后,母亲进入北湖区老年大学,老年读书给她的退休生活质量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退休后上大学,圆了母亲那曾经的大学梦、读书梦。数年来,在老年大学里,母亲参加了舞蹈和音乐两个专业的学习,每周二、周三上课,双休日随班级到苏仙岭放歌。老来校园生活,让退休后母亲仿佛回到了青春年代。在老年大学,母亲很是用功,仿佛是要把逝去的读书好时光都追补回来。她坚持写日记,校里集体活动一次不落。老年大学的肖校长和班主任,与母亲亦师亦友。母亲当了校刊通讯员,坚持给老年大学刊投稿,写作水平大为提高,连续几年评为优秀通讯员。新中国成立70年国庆纪念活动,她参加学校与区里的演讲比赛,在与小青年同台之中,展现出共和国同龄人的风采。为支持母亲读书,我为母亲支付了每年老年大学的学费,还专为她订阅了一份《读者》杂志,以表达敬意。

  我40岁的时候,母亲送给我一本“书”,是我最珍贵的生日礼物。这是一本妈妈手写的“书”,是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内容是关于我的成长日记,并把母亲珍藏我的成长相片穿插在日记中,图文相配,成为完整的绝版手写书。收到手写书的时候,我手捧着母亲给我的成长日记,不知她是何时动笔的,也不知她耗费了多少时间。但我在母亲的一字一句,一行一页,一章一节,一图一照中,深切感受母亲关注我成长的目光、长久的牵挂、关爱的叮嘱。在她回忆我成长的书中,既记录我启蒙上学、求学远行、当兵从军、结婚成家等点滴往事,也有很多关于学习、关于读书、关于人生、关于成长的内容。用母亲的话,“儿子才是她最大的作品”。

  “70后”的母亲,现在老年大学读书与手机读屏听书之中间切换,继续着属于她的大学生活,也开启了她的听书时代,成为读书会里年龄最大的读书“新人类”,成为了书友中“爱读书网红老人”。老来上学、读书,乐此不疲,母亲很是有种“读书的任老师正青春、正当时”的快乐和自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有人敲门
书香伴母乐晚年
所谓苍海(外一首)
大寒时节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书香伴母乐晚年 2021-01-26 2 2021年01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