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 珂
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占心血管病死亡总数的50%以上,救援时间对患者的存活和预后有着关键的影响。猝死等急症仅有5%发生在医院内,其他大部分发生在院外,急救难以在预期时间内完成,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小于5%,因此旁观的普通民众成为患者救治的关键。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是一种用于抢救快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的常用医疗设备,其操作简单,效果显著,使得非专业人士救助室颤患者成为可能,被誉为“救命神器”。长沙市从2020年开始,每年安排80万元购置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在市内人口聚集的公共场所,持续提升现场救护能力。
市政协委员许志杰等建议,政府应加大投入,争取将AED购置、后续维修、更新费用以及培训、宣传费用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制定捐赠等鼓励政策,支持慈善机构、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完善公共急救设施,鼓励学校、商场、景点、场站、养老机构等自行购买AED。同时,结合我市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由卫生部门提出配备标准、作出规划,要求重点公共人员密集场所必须配备AED,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逐步扩展到一般的公共场所。加大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火车站、旅游景区和商业机构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配置力度,争取实现人员密集场所至少配置1台。绘制衡阳市AED网络分布图,开发可以手机一键可查、遍布全城的“AED地图”,便于遇有突发急症时能及时使用距离最近的AED进行抢救,为守护人民的健康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