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裁 / 全华凌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对生命的期盼、珍爱、敬畏与思考,从来都没有断绝过,有对生命来源的惊奇感恩,有对生命前程的热切展望,有对生命现状的深沉忧思,也有对生命归宿的惶恐焦虑。生命书写自然成了文学的最重要主题,也是本期衡阳六位新乡土派作家执着书写的主题。
何满宗的组诗以热烈豪迈的曲调、韵散结合的语句、间隔反复的手法,深情地歌唱了伟大的母爱,在激昂的旋律中,不断呈现出母亲的光辉形象,“含辛茹苦经冬夏,化作春泥护新芽”,让我们再一次沐浴在伟大母爱的圣光之中。诗人感恩母亲的深情如八月钱塘江潮,汹涌而来,一浪高过一浪。由歌唱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升华到对给予自己灵魂的祖国母亲的深情礼赞。
李邵平的组诗以深邃、忧郁的眼神审视着人生,以大量比喻、拟人、象征和陌生化手法,演绎了对时光流逝、生命蜕变感到的万分无奈和懊恼。用一天无聊而琐碎的生活镜头,再现了生命的卑微与落寞。梦境、梦魇折射了诗人对生活、生命感知的惊惧 。现实的种种苦痛、疾病与贫乏,促使诗人对人生一再回头打量,在再三纠结犹豫之后做出了痛苦的决定,准备放下尊严,“生命如果可以重来,如果,这一次把头颅放低”。
贺文健的组诗善用蒙太奇手法,以鲜明的画面感、清新洒脱的语言演绎了在寂静中对亲人的深深怀念,在大雪天、月夜和日出时湘江的笑靥与美丽。诗人以摄影家特有的眼光和对湘江炽热的爱,绝不放过可以展示湘江个性和魅力的任何机会。在他的镜头中湘江美轮美奂,既让人领略了大雪江天图、秋日溪桥野渡图、月夜潇湘图,也让人看到了湘江迎雪北去的伟岸身影和晴雪日月不同时候丰富的美,湘江圆润的个性和多样性的美在诗人笔下得到淋漓精致的展示。诗人对生活、对乡土倾注了 浓浓的爱。
谢湘南的组诗以一种轻松诙谐的语调和一个局外人的心态,表达了对古今文化命运的冷静思索,或批判当下地方景点为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而恣意调侃古代文化名人的恶俗,或运用联想再现《芳华》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义,或恣意想象千年前宋代洛阳桥的商贸盛况,随心所欲地运用穿越手法切换古今“万古安澜”和港珠澳大桥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诗歌语言质朴洗练,不乏幽默风趣。虚拟场景层见叠出显示了诗人不凡的想象力。从对文化名人、文化场所、文化景点的关照与反思,反映出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成熟的理性。
唐玉萍的散文以其特有细腻、温婉、瑰奇的想象力尽情地倾诉了一个平凡生命对真、善、美、自由、爱情、安全和幸福的渴求。作者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和敏锐的观察力令人印象深刻,在与毛毛虫、蚂蚁、小狗的接触中,显示了探究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保持距离的恐惧心理。在怕听见夜晚不明来源叫声、睡觉爱蜷曲成婴儿状、对爱情手足无措和害怕美丽的叙写中反映了渴望安全的心理,借妈妈与调皮弟弟的对话表达了渴望自由的心理。作品以清新、鲜活、灵动而富有张力的语言,新颖而深刻的心理独白,强大的文脉吸附力,紧紧围绕主题,叙述从小到大,各种令人惊悚而有趣的生活场景,轻轻松松地达到了卒章显志、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龙建雄的散文有一种强大的思辨力。作者以一个中年“城乡两栖人”特有的生存心态,表白了对城市与家乡生存状态的审视与思考。作为一个漂泊异乡他城的中年游子,在见惯了城市的灯红酒绿与喧杂之后,叩问内心,寻寻觅觅,最需要的东西,其实是一种别致的安静。作者在对渴望安静、寻找安静、对比安静与喧闹的利害、反思城乡人们对乡村安静与都市繁华不同需求心理之后,仿佛悟出生活真谛,“世界像座城堡,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但作者这个漂泊他乡的中年游子最信仰的修行是安静。作品紧紧围绕主题回旋往复、思辨诘问、层层推进,最后水到渠成,显示了安静对一个都市游子的热切需求。龙氏散文显示了新乡土散文创作新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