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1月09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书写的情与理
作者简介: 全华凌,衡南县人,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教授。现为南华大学湖湘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会理事,湖南古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衡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南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南华大学一流学科负责人。
贺文健:大气象、大格局的作品必须得有大情怀。把金钱看得过重之人,是决不会有大情怀的。 角度可以找寻,结构可以训练,而悲悯与关怀,则无处捡拾的。博大、宽厚、深沉、慈爱是一个人的秉性,从娘胎中带来的。没有这些,再怎么努力,也只有当一个好的匠人而已。当然,当一个匠人也没什么不好,只是离真正的好东西,差了那么一口气而已吧! 而一个成功的作家,绝不会仅仅止步于此。我有太多的话想吐露出来,心中积淀了太多的思考与观察,想告诉生活,告诉这个世界。也许,这会成为我致命的弱点,但我甘心一试,终生无悔。我不愿做一个匠人,哪怕尝受失败的苦汁。我的生命需要与这个世界对话,与灵魂同游,上天入地,才不枉来此世间一趟。
李邵平:创作一首诗,创造一个无限可能的想象空间。我们将诗歌创作称为诗歌创造,将构造的无限可能的想象空间称为诗境。阅读者通过不同的路径抵达诗境,这其中,故乡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界碑,它像一股无色无味的液体,倾注在诗人笔端,为创造注入源动力。从故乡的偏旁进入诗境,诗人的阅历与冥想,给予阅读者代入感,继而心有所触,思有共鸣。故乡永远是时间长河边那棵树,一如马尔克斯钟情的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莫言絮叨的高密东北乡,诗人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故里,都是试图毫无保留的,面向这个世界打开内心的深邃与心灵之外的广袤。
谢湘南: 生活总是新鲜的,但细想之,其实乏善可陈,我打心眼里觉得,我的生活无从分享,所以记录下来的多数是这样的“无从分享的生活”。这在一个人人乐于谈分享的年代,在一个全媒体将人的表演性展现到极致的时代,我的写作,多少表现出几分与世无争的反动。 我羞于谈我的生活是能与人分享的,如果你偶然看到我的这些诗,被其中的那么二三句打动,我会很是高兴与感激。虽然这难以成为我与你的分享,但至少有了些许内心的触碰。 那些无从分享的生活,就是我想要努力记取的。
龙建雄:我算“码农”里年轻的老同志,写了二十多年公文,四十三岁还来追逐年少时的“文学梦”。写文章我一直信奉“心有真情实感”的理念才写,继而把“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巧妙地进行谋篇布局,尽可能的感动自己和读者,以此触动大家某种心灵感悟。 2020年国庆假期,我回去家乡送奶奶归山。那天,我牵着女儿的手走在熟悉的乡道上,南岳衡山在晚霞归途如虹的衬托下是那么安静唯美,奶奶疼爱我的一幕幕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不禁潸然泪下。那一刻我觉得,“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安静能让我们看清生命本真,心的安静才是世间最丰富的安静。

  ■主裁 / 全华凌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对生命的期盼、珍爱、敬畏与思考,从来都没有断绝过,有对生命来源的惊奇感恩,有对生命前程的热切展望,有对生命现状的深沉忧思,也有对生命归宿的惶恐焦虑。生命书写自然成了文学的最重要主题,也是本期衡阳六位新乡土派作家执着书写的主题。

  何满宗的组诗以热烈豪迈的曲调、韵散结合的语句、间隔反复的手法,深情地歌唱了伟大的母爱,在激昂的旋律中,不断呈现出母亲的光辉形象,“含辛茹苦经冬夏,化作春泥护新芽”,让我们再一次沐浴在伟大母爱的圣光之中。诗人感恩母亲的深情如八月钱塘江潮,汹涌而来,一浪高过一浪。由歌唱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升华到对给予自己灵魂的祖国母亲的深情礼赞。

  李邵平的组诗以深邃、忧郁的眼神审视着人生,以大量比喻、拟人、象征和陌生化手法,演绎了对时光流逝、生命蜕变感到的万分无奈和懊恼。用一天无聊而琐碎的生活镜头,再现了生命的卑微与落寞。梦境、梦魇折射了诗人对生活、生命感知的惊惧 。现实的种种苦痛、疾病与贫乏,促使诗人对人生一再回头打量,在再三纠结犹豫之后做出了痛苦的决定,准备放下尊严,“生命如果可以重来,如果,这一次把头颅放低”。

  贺文健的组诗善用蒙太奇手法,以鲜明的画面感、清新洒脱的语言演绎了在寂静中对亲人的深深怀念,在大雪天、月夜和日出时湘江的笑靥与美丽。诗人以摄影家特有的眼光和对湘江炽热的爱,绝不放过可以展示湘江个性和魅力的任何机会。在他的镜头中湘江美轮美奂,既让人领略了大雪江天图、秋日溪桥野渡图、月夜潇湘图,也让人看到了湘江迎雪北去的伟岸身影和晴雪日月不同时候丰富的美,湘江圆润的个性和多样性的美在诗人笔下得到淋漓精致的展示。诗人对生活、对乡土倾注了 浓浓的爱。

  谢湘南的组诗以一种轻松诙谐的语调和一个局外人的心态,表达了对古今文化命运的冷静思索,或批判当下地方景点为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而恣意调侃古代文化名人的恶俗,或运用联想再现《芳华》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义,或恣意想象千年前宋代洛阳桥的商贸盛况,随心所欲地运用穿越手法切换古今“万古安澜”和港珠澳大桥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诗歌语言质朴洗练,不乏幽默风趣。虚拟场景层见叠出显示了诗人不凡的想象力。从对文化名人、文化场所、文化景点的关照与反思,反映出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成熟的理性。

  唐玉萍的散文以其特有细腻、温婉、瑰奇的想象力尽情地倾诉了一个平凡生命对真、善、美、自由、爱情、安全和幸福的渴求。作者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和敏锐的观察力令人印象深刻,在与毛毛虫、蚂蚁、小狗的接触中,显示了探究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保持距离的恐惧心理。在怕听见夜晚不明来源叫声、睡觉爱蜷曲成婴儿状、对爱情手足无措和害怕美丽的叙写中反映了渴望安全的心理,借妈妈与调皮弟弟的对话表达了渴望自由的心理。作品以清新、鲜活、灵动而富有张力的语言,新颖而深刻的心理独白,强大的文脉吸附力,紧紧围绕主题,叙述从小到大,各种令人惊悚而有趣的生活场景,轻轻松松地达到了卒章显志、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龙建雄的散文有一种强大的思辨力。作者以一个中年“城乡两栖人”特有的生存心态,表白了对城市与家乡生存状态的审视与思考。作为一个漂泊异乡他城的中年游子,在见惯了城市的灯红酒绿与喧杂之后,叩问内心,寻寻觅觅,最需要的东西,其实是一种别致的安静。作者在对渴望安静、寻找安静、对比安静与喧闹的利害、反思城乡人们对乡村安静与都市繁华不同需求心理之后,仿佛悟出生活真谛,“世界像座城堡,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但作者这个漂泊他乡的中年游子最信仰的修行是安静。作品紧紧围绕主题回旋往复、思辨诘问、层层推进,最后水到渠成,显示了安静对一个都市游子的热切需求。龙氏散文显示了新乡土散文创作新实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生命书写的情与理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生命书写的情与理 2021-01-09 2 2021年01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