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华
这是一场关于吃的回忆,一些细节比小说还要精彩。
一帮来自农村的中年人,追忆着曾经关于吃的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故事从一块肉开始——
一位朋友说,当时家里兄弟姊妹多,经济条件很差,一年到头要吃上肉很难,除了逢年过节,几乎看不到肉。家里有时来了客人,虽然有肉,但小孩子上不了桌,即便有客人没有吃完的肉,最多是一个人分上一小块,剩余的要选出来,放到盐坛、石灰坛中,等到下次招待客人用。
朋友关于吃肉的故事,勾起了大家的回忆——
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父亲给了他一小块肉。当时他个子矮,端着碗坐在小凳上,父亲把肉放到他碗里时,旁边一只鸡看到了,竟然趁他不注意,一下就把肉啄走了。看到鸡啄走了肉,他立即放下碗,一路狂追,也不知道追了多远,直到肉从鸡的嘴中掉下,他才停下,捡起地上的肉,拿到水里洗干净,然后放到碗中,一点一点咽饭吃。
关于吃肉的故事,我们以为这是最离奇的故事,没想到一个朋友讲到自己曾经对肉的渴望,更有些心酸。
那个时候,过年之前要杀年猪,每一次杀年猪的时候,他就会早早起来,目的就是为了看看猪肉。看到猪肉,他总有一种冲动,恨不得冲上去切一块肉生吃。
说到对肉的渴望,也是杀年猪的时候,当屠夫把肉清理干净后,他们一帮孩子就蜂拥而上,来到案板前,寻找屠夫清理中留下的一些碎肉,放到一个装雪花膏的小小铝盒中煎着吃,那些细细如小蜜蜂般的点点碎肉,在那帮小朋友看来,是人间最美的佳肴。
那时不只是没有肉,少的还有油和其它荤菜,许多人家炒菜都没有油放,我们称之为红锅菜。正是因为油和荤菜的短缺,就出现了许多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
一位朋友记得,有一次家里款待客人,炒了一个青椒炒肉。他作为一个孩子,是没有机会上桌的。为了尝一点肉香味,在母亲把青椒炒肉出锅后,他马上装一碗饭,放到锅中炒,把余留在锅里的一些油炒入饭里。在那时的他看来,这样的清锅饭真香、真好吃。
这样的记忆还不算尴尬,一位朋友说出了曾经最让人不可思议的事,那时候如果水塘里有鱼死了,家中有鸡、猪等家畜病死了,是绝对不会掩埋的,而是把这些东西风干,做成腊菜,自己还舍不得吃,用来待客。为了吃得心安,还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比如水塘中的鱼即便已经变味了,我们也觉得是“臭鱼不臭味”!而病死的其它家畜,让太阳一晒,让火一熏,同样是一道美味。
那个时候,主食同样稀缺,因此凡是能饱腹的东西都成为食品——红薯渣、糠饼、野菜……有一个朋友说,他家穷,出红薯的时节,他天天吃红薯,也许是小时吃多了红薯,现在他不再吃红薯。
……
在嬉笑中,吃的故事是那么难忘,在今天看来又是那么怪诞,但其实这种回忆带给我们的是对今天幸福的珍惜。
回望过去,我们此时是对自己纵向的比较,忆昨天,看今天,自己同自己比,我们感受到的是幸福太多太甜蜜。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如果把自己的今天与昨天比,除了一些特殊事件带来的影响之外,不难发现幸福的指数是在不断增加的。
幸福在哪里?幸福就诞生在把自己的今天与昨天比较上。
苦恼在哪里?苦恼就孕育在把自己的名利得失与更优秀的人进行比较。
如果与富甲天下的人比财富,即便你家财万贯,你也不会觉得幸福,因为还有比你更富裕的。
如果与名震天下的人比声誉,即便你知名度高,你也不会觉得幸福,因为还有比你更知名的。
这个世界上除了少数人能置身财富之巅,更多的人只拥有养家糊口的积累。
这个世界上除了少数人能青史留名,更多的人只是普普通通。
我们如果横向比较,比来比去,其实是自己在找苦恼。
我们如果纵向比较,比来比去,反而会发现太多幸福。
只要没有特殊的因素限制,一个人的人生在不断变化中,处境总会一天天改善,而每一次改善都会带来与此相对应的幸福。与此同时,这份幸福又会给你带来心情的喜悦,从而成为你前行的动力,有了这份动力,人生又会因此而不断创造精彩,精彩在延续,幸福也就在延续。
同别人比,是在赌气,气难顺,心少乐。
与自己比,是在激励,添干劲,心快乐!
因此说,想要人生多幸福,切莫强与别人比,只管自己比自己,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心静气顺努力往前走。如此一来,前面必定有幸福,渐渐也会有超越,慢慢就会成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