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两个老家

  ■全华凌

  每个人都有一个老家,我的老家在衡南县茅洞桥,现在叫茅市镇。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我有两个老家,一个是白木村憨冲,一个是合力村勺筒坳。

  憨冲在茅市镇北两公里处,一个由紫页岩丘陵环绕的小山窝,老班人称蜷蟒山,说这是一座有灵性的山。我的父亲出生在这里,我的祖父、曾祖、高祖的坟墓也在这里。小时候,见父亲谈起憨冲老家,总是一副出神的样子,母亲则说:“憨冲有什么好呢?四山凹皁的,出个门、赶个场都要走大半天。”

  憨冲皁里的男丁女娃都姓全,周边屋场也以全姓为主,全姓先辈与周边谢姓、吴姓、刘姓、王姓通婚,我母亲、奶奶、太婆都姓谢,也有一个太婆姓吴。我的先辈们和周边各姓优秀女性,在憨冲、白木这块莽荒的山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已历六七百年。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父亲与堂哥道生沿着蜷蟒山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出憨冲,去外面闯世界,到过云贵,下过两广。在外吃够了苦头,父亲又回到老家祖屋憨冲。山里的孩子有的是力气与淳朴,二十岁前后的父亲,干得最多的事是打短工。犁田、耙田、扳禾、抬扳桶、挑谷、挑石头、搬砖这样的短工,父亲干得最多,也不惜出力流汗。东家常常竖大拇指说:“咯甲俫仉(这个后生)好义道!好力气!”父亲二十几岁时,与人结伴到广东连州挑南盐,一担南盐一百多斤,每天要赶八十多里路途,往返要走半个多月,但他从来没有叫过苦,总是走在前面,一些老把戏都夸他有一身好本事。父亲讲起挑南盐的经历,神态十分平静,说:“挑南盐不简单,不仅要‘三功’(脚功、腰功、肩功)好,还要备好‘三件宝’(扁担、澡帕、草鞋)。‘三功’不好,挑不起担子,走不了长路。扁担不好,中途更换很麻烦,遇到强盗无兵器;长澡帕是擦汗、发力的神器;一双好草鞋则是走长路人的必备之物。”

  父亲堂哥道生是憨冲、白木三乡五里闻名的能人,文武全才,擒拿格斗防身功夫了得,木匠、石匠工艺精通,种田扳禾更是在行。父亲的基本防身功夫是堂哥教的,出山远行归来后,就在堂哥农庄勺筒坳帮忙干农活。

  民国三十三年夏天(1944年8月),衡阳沦陷后,日本鬼子横行衡阳城乡,闯到茅洞桥,强奸打掳,无恶不作。那年秋天某日,父亲在路上不幸遭遇日本流寇,被强抓充当挑夫。父亲抗争无用,与其他乡亲被鬼子强行驱赶,肩挑重物昏天黑地走了百十里路。晚上到了一个村庄,父亲趁鬼子看守松懈之际,带着同伴撂倒两个鬼子,飞速逃了出来。父亲从鬼子的子弹缝里侥幸逃脱,捡回一条性命,同伴却死于乱枪之下。后来,父亲每当讲起这事就愤恨不已,都要大骂道:“杀千刀的!狗日的日本鬼子!”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是父亲走出憨冲的第十个年头,经人介绍与母亲成婚。第二年,大哥在勺筒坳出生。勺筒坳在茅市镇南两公里处,一个几乎完全独立的紫页岩小山村,周边也多是蜿蜒起伏的丘陵。比起憨冲来,勺筒坳周边龙口要宽得多,水田多得多,而且上垅还有一个几十亩水面宽的大塘。交通也更加便利,门前一条石板大路通向茅洞桥街上,通向更远的地方。

  从我记事开始,我们村的各个屋场多以地形命名,譬如司马塘、冷塘、茅塘、鲁塘、柑皁、油冲、大柏冲、墟垭冲,等等。这些山冲屋场住户都很少,多则十几户,少则几户,我家勺筒坳只有四户人家,住户相互间是亲戚,我家与外公家的兄弟、侄儿住在一起。我家人多,三世同堂,十几口人,只有两间土砖茅屋,楼地两层都挤满了人。分田到户之前,一家人过得紧巴巴的,几年时间难得换上一件新衣,一年到头只有过年那餐才能吃上肉。父母是心地特别慈善的人,尽管家里人多缺粮,只要看到有人上门讨米,总会打发人家或者一把米,或者一点别的可吃的东西。

  那时候最快乐的事是听大人讲故事,母亲爱讲罗刹鬼、狼外婆、犀牛精、牛郎织女、嫦娥奔月,我们兄弟姐妹百听不厌。晒谷场陈大哥讲的杨家将、五鼠闹东京、封神榜等故事,让我们队几个屋场陈家、全家、肖家和谢家的孩子们至今记忆犹新。那些故事伴随我们进入甜蜜的梦乡,常常忘记了饥饿和寒冷。

  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以后,哥哥姐姐都大了,分家了,出嫁了,只剩下我与父母、三哥、小姐姐在一个锅里吃饭。此后一段时间,父亲的心情都不错,很少与母亲吵架、发脾气,常常在饭桌上眉开眼笑地对我们说:“现在政策好,家家有田了,还可以做手艺。”父亲同田土和木工手艺打了一辈子交道,有感情了,现在有田种,还可以自由外出做木工活,心情好不快活也。

  此后,令父母开心的事情不断,我二哥被推选为村主任,队队实现“两通”(通路、通电),大哥、二哥相继盖上了两层楼红砖房子。接着,我考上了大学,侄儿们也接连考上了大学。日子好过了,父亲总不忘忆苦思甜。每一季新谷出来,父亲都要摆上酒菜,祭祀天地。每年腊月二十三,都不忘祭祀灶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日子越来越好过,大家庭的喜事不断,可父母老了。父亲晚年常对着家门前那条大马路出神,我几次问他老人家在想什么,他总是反复地说:“乡里乡亲要团结,团结才有力量呀!如果不是我们队里刘家、陈家、谢家、肖家、全家、游家几大家团结一心,开山填水,我们家门前现在还是那条走了几百年坑坑洼洼的石板路啊!”

  父亲已经过世多年,现在每年清明节回乡祭祖,父亲的话依然回荡在我的耳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板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我的两个老家
时光久远的记忆
“广场哥”的平常心
中华新韵联说蔡伦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我的两个老家 2020-12-25 2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