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颖廉
制止餐饮浪费,在全社会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实际上,除了“舌尖上的浪费”,“药盒里的浪费”同样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药盒里的浪费”存在多种形式,如个别患者用医保卡购买药品并非法转售给药贩子、大处方带来的不合理用药等。而更普遍的情况,则是家庭过期药品带来的浪费。
国家药监局颁布和多次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就明确规定,药品零售操作包括药品拆零销售。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治疗感冒、发烧、腹泻等的普通药品货值较低,其利润无法覆盖拆零成本,作为市场主体的药店缺乏动力。此外,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民众往往倾向于过度购药,以对冲身体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
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慢性病管理意味着越来越复杂的用药需求,需要日益精细化的药品分配。一方面从供给侧发力,药监、医保、医政等制度设计要有所倾斜,激发医院和药店提供药品拆零的内生动力,而不是开大处方或诱导性推销。另一方面从需求侧入手,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药品就是保护环境、节约药品就是保障药品安全的良好观念,引导民众的科学购药意识和行为,逐步接受药品拆零销售。
杜绝“药盒里的浪费”,不仅是健康中国的题中之义,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更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建议从药品拆零做起,尽快形成政策、产业和社会相协同的治理体系,解决药品浪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