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拿起“考古神器”洛阳铲,层层挖土,再细细地扫去浮尘,神秘的“宝贝”慢慢呈现全貌,欢乐也能因此双倍叠加……“考古盲盒”火了。据了解,“考古盲盒”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它把时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结合,把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藏进土中。在网上,“考古盲盒”处于脱销状态,每次补货都会秒空,河南博物院官微评论区则满是“催货警告”。
点评:近些年来,文创产品出圈动作频现,故宫文创日历就曾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而“考古盲盒”将文物跟“潮玩”概念结合,也是让传统活起来的新尝试,类似的尝试也多多益善。当然,需要提醒的是,“考古盲盒”这样的新兴消费热点,也应注意避开某些盲盒产品自掘的陷阱——要在正统性、品质感、价格与质量等方面多加考虑。毕竟,“考古盲盒”不是简单的生意,还被赋予了传播与延续文化的使命。
2.名医一号难求,在男子田某、金某等人眼中却成了赚钱商机。他们找人开发预约挂号App将收集到的患者信息非法提供给号贩子赚取服务费。日前,金某、田某等7人被北京西城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3年6个月至1年3个月不等的刑期,并处罚金。
点评:在这类案件中,手机应用商店应承担连带责任。对入驻的软件开发设计者、经营者的身份资质,应用商店具有审查备案的义务。不良乃至非法软件成功入驻,则表明应用商店没有履行好审查义务。若明明知道或在事实上已经知道不良乃至非法软件入驻其商店,而无动于衷,仍任其侵害用户利益,则相当于助纣为虐,更要承担法律责任。此外,在手机应用商店应推行“官方软件标志”制度,使之与普通软件相区分。
3.当下正值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应聘季。日前,教育部发文提出,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
点评:扭转“唯名校”导向、治理学历歧视,在我国还存在一个现实问题,即社会对这类问题的容忍度较高。不少人反问,不用学历选人,难道凭关系选人?也有人认为,用人单位强调名校学历没什么错,这能激励学生好好读书等。这些论调,给了用人单位进行学历歧视的“底气”,凭借不少人的支持,部分用人单位还将招聘到多少名校、高学历人才作为政绩。因此,归根结底,治理就业歧视,亟须建立更科学、基于人才能力的评价体系,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从而推进全社会实现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