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永军
通 讯 员 颜 冕 陈文哲
本报讯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回应群众期盼、推进持续开展的必然举措,我市坚持边打边治边建,创新落实“六项常态化机制”,及时梳理提炼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制定出台相关制度,有力推进扫黑除恶法治化、制度化、常态化。
建立健全智能公开的举报机制、打早打小的惩处机制、源头治理的防范机制。创新运用新媒体、动漫画等形式,形成浓厚持久的扫黑除恶社会氛围。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禁毒风暴”等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结合起来,强力整治社会乱源。创新“一案三查、责任背书”制度,确保“案不漏人、人不漏罪、见财见血、见黑见伞”。建好用好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雪亮工程”“一村一辅警”“城市快警”,加强农村治保会等基层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衡阳特色十大工程”,系统化、立体化、无死角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建立健全精准有效的督办机制、持续推进的领导机制、激励约束的考评机制。市扫黑办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开展全面督查6轮、专项督导4轮,下发督办整改函近千余份,严肃追责问责因工作推动不力公职人员157人。市委、市政府先后18次主持召开全市性整改部署会,有力推动中央、省反馈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45次全市性会议专题研究扫黑除恶工作,推动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亲自抓”的责任体系。在保持市扫黑办机构不撤、人员不减的基础上,成立以市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的考核评估组,大力推进当前和下步工作。同时加大考评力度,调整民调内容,及时掌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