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裁 任美衡
这是一组争奇斗艳、精彩纷呈的乡土文字,诗意又优雅地叙述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透过这些鲜活灵动、顾盼生辉的生命、呼吸与倾诉,我们发现了南方多情的土地及其子民以及他们浪漫的精魂,正从霪雨霏霏中扑面而来,袅娜、恣肆及气象万千。
曾利华的《泳者林平》以主人公的行为转变为线索,从敢于无所顾忌地游泳到望水兴叹、乃至沉默,不仅呈现了生命的强悍是如何被细节打败,而且也有意识地告诉我们内在的矛盾是如何生成的。犹如文末所说:“跟屁虫虽像拴在身上的锁链,但没有了跟屁虫,心里却又少了点什么。”通过对靴洲背景的极尽渲染,作者有意识地将物我不断地推离。外在的环境越美丽,林平的游泳越自由,创造的缺憾也就越加深刻。作者将熟视无睹的道理寓于简洁的叙述中,超越语言的藩篱而直达事物的本体,从而抽象出“几乎无事的悲剧”,这是何等的荒谬,又是何等的真理!虽然在林平行为转变的内在逻辑上,不乏诸多争议的地方,但是现实本身又不断地丰富了其合理性。
郑菊芳的《我的山野幽居》以语言为工具,以期待为建构,以超然世外为逻辑主线,以美好为装饰,力图在纷扰、尘俗、喧嚣、拥挤、焦虑和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的现实之外,想象出那份宁静、悠然、单纯、透明,又与自然完全契合的世界,从而抚慰沧桑的心灵,在一尘不染的向往中实现灵魂的皈依。清澈、阳光的情绪辅以素朴、干净和充满灵性的文字,让人读来,不知不觉地沉入其中,难以自拔;由此激荡起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信心,既直抵内心又指向无限广阔的地平线外;是对童真的回望也是忧思,是对过往的吟诵又是告别;在宁静的注视与祈祷中,实现对自我的解剖与重构。
徐玉成的《关于耒阳及其他》将耒阳的历史成就进行总结、抽象并符号化,以典型的抒情方式,将这方土地的人文、生命与精神徐徐地展开……神农氏、蔡侯纸、竹林、糯米酒,张良、庞统、朱德、伍若兰、徐霞客和苏轼,还有木鱼声、大河滩、紫霞禅寺等景观意象。诗人进行铺陈、描绘、点染与上色,将耒阳的精气神及其亘古形象浮雕般地显现出来,又将主观抒情与客观书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对耒阳历史的导游中,既驻足叹息又流连忘返,既充满了激情又秉持着理性,既移形换景又美不胜收。诗人的心态是平实的,但其中的深情与执着却是遮挡不住并四处漫溢出来。犹如舒展着一幅斑驳的画,陌生化、境界及其洋溢的诗请,或奔涌而至,或娓娓道来,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
姚错被誉为“学校语文教研组最德高望重的、学问和修养堪为楷模”的优秀老师,虽然业务能力非凡,谦恭温良,但却始终以经验为牢,以己之是为是,以己之非为非,并将其绝对化来判断对错。不管事物的差异性、道理的有限性,情境的区别性,在日常生活中演绎了一曲一曲的啼笑皆非,甚至还是非不分,或者黑白颠倒,自然带来了压抑与沉重。越是表现得理直气壮,他的荒诞形象就越表现得极为突出,犹如套中人,既爱管闲事,又顽固保守。对他个人而言,是荒诞不经的;但对社会而言,却有极大的破坏性。孔志勇以第一人称来写《新儒林之姚错》,既强化了真实性,又增加了在场感。尤其是文末将其喻为别里科夫,并以“一室释然”消解了其形象的“合法性”。在极短篇幅的叙述中,作者用词极为斟酌、推敲,结构极为精致、流畅,典型化写作既熟悉又陌生,不知不觉给读者带来了美妙的阅读感受。
谢芳芳的《时间里有什么》将背景设置在疫情时期,因此,为故事呈现出了特别的氛围。在平静的叙述中,空旷、寒冷、孤独这些意象不断地叠影,以此为前奏,作者有意识地强调了在艰难中顽强生存的梅树,穿着黄马甲坚守职责的环卫工人,在随遇而安中渗透着柔能胜刚的韧劲与坚持者。在现实生活中,高光时刻往往只占生命的极少部分,而百分之九十九湮没在常态中的是琐碎、凡庸和平淡的。因此,沉默的守望才是最可贵的,这需要平凡心,不纠结于得失,不自缚于功名。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品味,充满了温暖与感动,交错着春风般的安抚与深情的诉说,以口语娓娓道来……既是邻家大姐,又是来自远方的亲情与关爱,在生命的皱褶处,竟然隐藏着如许的浪漫、诗意与盎然,“时间里藏着美学与灵魂的真实”又怎能不杂糅着她至为深刻的生存体验呢?!
东方明月的散文诗,聚焦于意象的诗意与情绪的婉转,飘忽灵动,充满了极大的跳跃性。在对自然景观基因的描绘中,碎碎地吐露着自我的心声与欲说还休。他将日常的思维逻辑进行敲打,从而镀亮各种词语的义域与景深,他拒绝工业文明的炫耀与高速,而流连于自然的沉静与幽然。《散文诗三题》片段地闪烁着诸多往事及其重重“背影”。如“我需要一辆单车,带你去那条著名的江边,看长河落日,看风吹动河面”等,在这些“讲法”里,沉淀着丰厚的人生与丰富的感慨。各种场景、生活与状态,密密麻麻地拥挤着,嘈嘈杂杂地呈现着,在不同的生命之面,显示了生活的本质与生存的本能。犹如深空的景象,既喧嚣无比又寂然无声。他所描绘的“别一世界”,穿透繁华而力图还原读者胸中的丘壑与生动。他极力在追逐着想象的海市蜃楼,既飘渺又清晰,既虚幻又实在,其中有回味、有咀嚼、有感动、有投入、有抗拒、有邀约,力求意境深深。
六位作者,风采各擅。从不同的角度读来,或许会有移形换景的效果。你喜欢哪位呢?请读者诸君自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