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面十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偷取他人人生”者就应付出沉重代价

  ■凌  锋

  10月13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审稿规定: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近年来,时常能从报端看到盗用、冒用他人身份上学就业的新闻。就在今年上半年,某地曾连续被曝出教育招考冒名顶替的丑闻,甚至有的涉及二百多名冒名顶替上大学者,情况不可谓不严重。对于此类问题,社会各界也都在呼吁采用重典治乱。这次刑法修正加入了相关内容,是立法机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务实之举和积极作为,值得点赞。

  “盗用、冒用他人身份”虽然在性质上也是“偷”,但是与偷盗他人钱财完全不一样。偷盗钱财只是一时一地的物质损失,而盗用、冒用他人身份可能改变的是别人的人生。以教育领域为例,他人十年寒窗苦读,却让不法之徒一朝金榜题名,影响的不仅是有关当事人能否圆了大学梦,还有接踵而至的就业、婚嫁等人生大事。对于寄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莘莘学子来说,本该“逆袭”的人生却被人“逆转”。

  即便这种行为最终被发现,但钱财之物尚能补偿,逝去的青春又如何回赎?同时,这种冒名顶替行为把道德和能力不符的人送到高等学府,也是对教育制度的亵渎。因此,盗用、冒用他人身份可以说是最令人不齿的行为,也是“最大的犯罪”。

  对于严惩盗用、冒用他人身份行为来说,立法机关的此次修法让人们充满了期待。希望在立法完善的同时,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有关的制度机制,最大程度避免这种“人生被盗”的悲剧重演,让“偷取他人人生”者及时被发现,并受到法律严惩、付出沉重代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二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偷取他人人生”者就应付出沉重代价
团购拼单的“名媛群” 能让人咸鱼翻身吗
南方部分小区集中供暖有借鉴意义
坚持从刊物中学本领
衡阳晚报版面十四A14“偷取他人人生”者就应付出沉重代价 2020-10-15 2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