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华
一、洪姓起源
(一)源自共工之后
共工系炎帝神农氏的后裔。据《尚书·尧典》郑玄注:“共工,水官名。”可见洪氏先祖擅长治水。《史记·五帝本纪》称共工是帝尧的臣子,“而试之工师”。由于共工治水失职,后与兜、三苗及鲧称为四凶,既有罪,被流放幽州(即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融入了狄人。其后子孙改共姓为洪氏。
共工之后改共氏为洪氏,源出有二:
1.共工在流放时,其族人为避仇,改共姓为洪氏。此即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所云:“洪氏,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洪氏。”
2.因共工有水德,故在共字左边加水部而成洪姓。此即谢钧祥《新编百家姓·增订本》引清人张澍《姓氏寻源》所云:“洪氏,共工氏之后,本姓共,后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遂为洪氏。”
又《中华小字典》云:“洪,姓也。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后改为洪氏。”
(二)避仇、避讳
据《通志·氏族略》载,古共国之后有洪氏。或云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又“豫章弘氏,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之名讳,亦改为洪氏。”
又豫章(今江西南昌)弘氏,避唐太子名讳改为洪氏。曲阿(今江苏丹阳)弘氏亦避讳改姓洪。见《姓氏考略》。
注:据2006年公布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洪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163%,排名第99位。
二、名人传略
洪迈(1123—1202),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大臣。字景庐,号容斋,别号野处,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及第。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因受秦桧排挤,出为福州教授。三十二年(1162),进起居舍人,以翰林学士使金。七月,回朝,宋孝宗即位,洪迈知泉州。孝宗乾道二年(1166),复知吉州。改起居舍人,迁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院,仍参史事。六年(1170),知赣州,起学宫,造浮桥,士民安之。又知婺州,后以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预修《四朝帝纪》,进敷文阁直学士。淳熙十三年(1186),授翰林学士。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次年上章告老,进龙图阁学士。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以端明殿学士致仕。是岁卒,年80。赠光禄大夫,谥文敏。洪迈学识博洽,熟悉典故,一生著述极为繁富。据《四库全书》所载,有《野处类稿》2卷、《史记法语》8卷、《经子法语》24卷、《南朝史精语》10卷、《夷坚志》420卷、《万首唐人绝句》90卷。还有《容斋随笔》最为著名。
洪承畴(1593—1665),明末重臣,清初功臣。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次年登进士第,初任刑部主事。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迁陕西布政使右参政,参与镇压山西农民起义。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任延绥巡抚,次年进陕西三边总督。七年(1634),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督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北军务。十二年(1639)正月,任蓟辽总督,主持对清战事。十五年(1642)二月,兵败被俘,不久降清。清军占领北京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授予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宰相职)。洪承畴剿抚并用,打垮南明唐王朱聿键隆武政权,挫败义军密图江宁(今南京)的计划。五年(1648)五月,复入内院佐理机务。十年(1653)正月,擢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五月,特授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平息反清浪潮。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二月,洪承畴病卒,年73。赠少师,谥文襄。
洪承畴文韬武略,权倾两朝,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历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来看,洪承畴对清初定鼎北京,招抚江南,平定云贵,其历史功绩是不可抹杀的。但同时洪承畴为顺应历史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安邦治国的建议,为发展经济、缓和民族矛盾,为清代“康乾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洪秀全(1814—1864),晚清农民起义领袖,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即太平天国天王。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今花都区)人。洪秀全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创立拜上帝会,深入广西,以宗教发动农民群众。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举行金田起义,编组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颁布《太平军目》,又以“十款天条”严明军纪。同年二月,在广西武宣东乡称天王。闰八月攻克永安(今蒙山),十月,分封东西南北翼诸王。即杨秀清为东王,冯云山为南王,萧朝贵为西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规定各王均受东王杨秀清节制。次年经桂林克全州,入湖南、湖北,夺取汉阳、汉口和武昌,沿江东下,于咸丰三年(1853)二月,占领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此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乡官,分兵北伐和西征。西征军在皖、赣、鄂等省同清军激战,取得胜利;北伐军进逼京津,震撼朝廷,但因孤军深入而失败。入天京后,洪秀全深居简出,讲究礼仪。咸丰六年(1856)八月,因与东王杨秀清矛盾激化,酿成“杨韦事变”。后重用其兄洪仁发、洪仁达。次年五月,石达开负气离京,带走精锐部队二十万人左右,使太平天国革命遭受严重损失。后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李世贤等主军。八年(1858),又封洪仁王干为干王,总理朝政。十年(1860),再破江南大营,乘胜攻取苏南,重振革命力量。但因英、法、美、俄侵略者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安庆、苏州、杭州相继失守。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军合围天京,洪秀全不采纳“让城别走”的意见,困守孤城,忧虑成疾,四月病逝,年51。其子洪天贵福继位。七月十九日,曾国荃攻陷南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