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雄
荆林,是我出生、成长,又割舍不断的小村庄。不管在县志地图上,还是在现代网络上,几乎寻不到他的文字,觅不到其踪迹。这不仅仅因为它是村一级单元,更多的是因为它足够地普通平凡,像静水般默默无闻,但绝对清澈见底!
它坐落在常宁柏坊的一个边陲,不沿江,但沿边,跟田尾接壤,同乌此交界。从桐梓坪蓝铺曾家路口进去,经石岩山、毛亭子、建议茶场,走十里路就可到了。
村里有三千多口人,并村之前是常宁人口数量最多的村,有40来个生产队。但面积也大,我在那生活少说也有20多个年头,好些地方只是从父辈口里听过。
荆林人多地大,并不意味着地大物博,同样也算不上人杰地灵。只能说它还能适应农耕文化的生存,能提供一些生活物资的需要。村里有两条垌,“祥湖垌”“金星垌”一南一北,蜿蜒而来,大小不等的屋场密密麻麻不规则地布局在两旁,有条件好的、也有条件次一点的,总体上和谐共生、共建共享、同享老天爷的恩赐。
尽管磕磕碰碰在这里时不时上演,家长里短也时有发生,但没有发生过大的自然灾害。顶多遇到干旱、发大水,碰到这些年份,大家也只是坐在门口唉声叹气,因为靠天吃饭,没有外援,也想不出其他办法!
父辈在田里寻找发展的空间、开发生活的资源、打造希望的明天,精耕细作,埋头苦干,把田间地头收拾得像绣花枕头一样——种水稻、种花生、种蔬菜,养猪、养鸡、养鱼,“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特别是到了“双抢”,大家与时间赛跑、与高温战斗,不分昼夜,那火热的劳动场面,比现在的项目场景不晓得热闹好多倍!
我的父辈们还有同辈,像土地一样朴实。他们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子女上,不求出人头地,但求脱离体力活。正所谓希望在潜力就在,尽管这里没出什么达官贵族,也没有什么巨贾富商!
有人问:“村里出了人物么”,答“本市正科级干部冇得”,被笑了一番。实不相瞒,这有部分真实成分,但村办小学从建国就开创,高峰时开了初中班,已有一拨拨农家子弟从这里昂首挺胸走上市场、踏上商海、奔向未来,现在他们像一头头狮子已经醒来了!
说起山与水,实话实话,它没有高山,哪怕高一点;它也没多大的水,哪怕深一点,有的只是无名的小山丘与溪水。有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的父辈乐在一份坚守,在这岁月轮回里坚守着一份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