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球场“不能踢足球”,跟“厨房里不许做饭,高速公路上不能开车”有一拼,都是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按照门卫的说法,之所以不让人踢球,是因为之前有人踢球伤到了小朋友。这种管理措施显然是因噎废食,因为怕伤人就不让踢球,照此说来,很多运动项目都不适合开展,足球场、体育馆不如关门大吉。
事实上,体育馆可以采取更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比如实施错时踢球,规定踢球的时间禁止其他市民入内,等等。如此,就能满足市民的多元需求,皆大欢喜。而这对于管理方而言,花费不大,只是改变了管理策略,也容易办到。此事也提示公共场所管理者,在公共场所对外开放一事上,需要摒弃简单粗暴的做法,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民的多元化需求,适应时代发展。
——评论员 江德斌
2.此次事件相关部门快速回应了舆论质疑,但从网友的留言看,有些地方公共篮球场锁框、卸框的不是少数。公共足球场因为怕伤到草皮禁止进入等,可见此类事件并非一处。因为安全或便于维护等原因,很多地方修建体育场或者运动场,看上去设施一应俱全,结果只管修建却不能使用,占用空间却闲置。这样的现象反映了相关地方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也折射出目前不少地方体育发展的现状。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健全人格,重视体育,加快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发展体育文化,是响应国家和社会的倡议,也是个人身心健康的必要保证。但如果只是一堆基础设施“中看不中用”,搞体育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实际上也背离了体育本身的意义,体育应该成为习惯、融入生活,而非只剩喊口号、空架子。因此,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管理规定,助体育深入日常一臂之力,才是它们存在的应有之义。
——评论员 吴亚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