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没出门,倒也没觉得无聊憋闷。
捣腾捣腾吃的,翻翻书,看看手机,睡睡觉,一天不觉意就过去了。
这天是清明小假最后一天。
原计划三天把石舒清老师的《三岔河》读完,看来根本不可能。因为我不可能整天坐在书桌前读书。还有洗衣做饭收拾屋子等许多别的事呢。
早上,收到文兄发来一篇几千字的散文,让我帮着检查一下错别字啥的。好容易校对完了,倒也还有点成就感,标出了八个错别字,总算没白费劲。倒是希望再多标一些出来,让稿子花花绿绿的,那才过瘾。但文兄这人严谨得很,不给人机会。
上午读石老师的《三岔河》,一章读完,突然发现书页右下角有个二维码,仔细一看,是关于本书交流群的。遂拿过手机扫了一下,果真有个群。群里静悄悄的,没有任何消息,我怀疑是不是一直都静悄悄的。我当然也就悄悄地进来,悄悄地先呆着了。
看到石老师在群里我真高兴。自从买了石老师的书,读过一本后我就有个想法,想加石老师的微信。 现在看着石老师的微信头像就在眼前,这不是天赐的机会吗?于是,斗胆申请了添加,备注里只写了几个字,读者杜会玲。
中午两点,忽然收到一条微信,打开一看,啊哈,居然是石老师!顿时手脚有点冰凉,手心里又在微微出汗。石老师不仅加了我的微信,还主动和我聊了一会天。
我再三申明,只是想第一时间知道石老师新书出版情况,平时绝不会打扰老师。石老师张口却问,你写东西么?有短文可发来交流。简直是受宠若惊的感觉。岂敢交流?但我还是斗胆发了一小篇和石老师有关的短文。不是请他指教,而是向他说明,我真的是他忠实的读者。石老师读了后发来一段话,开头就是,不错,文风清新质朴……这句话倒没有让我多激动,这是一般人都会说的“礼语”,当然也有鼓励之意。接下来石老师主动和我聊了一会我们都喜欢的作家汪曾祺和孙犁的作品。我知道我是在鲁班门前弄斧呢,可也管不得那么多了,想到哪说到哪。令我大喜的是,石老师的许多话都说到了我的心坎上,而且最后还给我推荐了法国作家蒙田等人的作品。
不敢和石老师多聊,怕打扰人家读书写作。匆匆道别。然后立马上当当网,买了石老师推荐的和之前放进购物车的几本书,蒙田的书最后从孔夫子旧书网买了一本二手的。花去近百元,心里着实开心。
下午发了面。问我们家老男人,想吃花卷还是饼子?答:葱花饼!——好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