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子罕》中,有与《吕氏春秋·诚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意思相近的句子,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说以三军之勇护卫统帅一人,统帅似乎很难被敌人所劫夺。但是三军虽众,未必一心,统帅仍有可能为敌所俘获。匹夫至寡至弱,虽其身可缚可虏可杀,但其志在己,终不可夺。不过“匹夫不可夺志”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由“心做主”。古人所谓之“志”,犹如今人所谓之理想信念,由自己的“心”来“做主”,理想信念才会坚定。
明代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也曾强调“立志”之于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性,他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并以“求学”为例,阐述“志”之于“圣贤之学”的重要性。他认为所谓“求学”之人,大多荒废学业、懈怠懒惰、贪图安逸、虚度时日,结果一事无成,都是因为没有“立志”的缘故。正所谓“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立志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只有志存高远,才能让人砺志不息。立志可以使人有所追求,生活便有了方向,奋斗才有了目标。历史和现实都无一例外地证明,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只有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有恒心毅力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陈胜,到“彼可取而代之”的项羽;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曹植,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心怀雄心壮志之人,正如大文豪苏东坡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