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姓起源
(一)出自姜姓,以国为氏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纪氏,出自姜姓,炎帝之后,封为纪侯,为齐所灭,因以国为氏。”纪,周代国名,今山东寿光市南纪台村是古纪国遗址。
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纪氏出自姜姓。炎帝之后封于纪,侯爵,为齐所灭,因以国为氏。隋有司农少卿纪和整,世居天水上邽。曾孙纪处讷,唐中宗朝宰相。”
又《古今姓氏书辩证》云:“纪氏出自姜姓。炎帝之后,封为纪侯,其地东莞剧县是也。纪侯尝谮齐哀公于周,周烹之。《春秋》鲁庄公四年(前690),齐襄公复九世之仇,灭纪。纪侯义不下齐,大去其国,君子善之。子孙以国为氏。”
又《史记·齐太公世家》所云:“齐襄公八年(前690),伐纪,纪迁去其邑。”[集解]徐广曰:“年表云去其都邑。”[索隐]按:“春秋(鲁)庄公四年(前690)纪侯大去其国。”
(二)源于改姓
据《宗躬孝子传》载,唐时纪迈,本姓舒,后改姓纪。亦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二、名人传略
纪处讷(?—707),唐中宗朝宰相。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人。纪处讷娶武三思妻子的姐姐为妻,与武三思是连襟关系,由是累迁太府卿,擢左卫将军。神龙元年(705)夏,大旱,尝因谷贵,唐中宗召大臣问其故。武三思知之,阴讽太史迦叶志忠奏“是夜摄提入太微,近帝坐,此天子与大臣接,有纳忠之符”。帝信之,敕称处讷忠诚,下诏褒美,赐纪处讷衣一副,彩六十段,并与宗楚客并同三品,进侍中,位列宰相。神龙三年(707),因宫廷政变,李隆基诛韦后,纪处讷与宗楚客等伏诛。
纪昀(1724—1808),清乾隆、嘉庆朝大臣,著名的文学家、文献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号云石,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迁左庶子,授贵州都匀府知府。乾隆以纪昀学问优,加四品衔,寻擢翰林院侍读学士,迁左都御史,再迁礼部尚书。嘉庆元年(1796),移兵部尚书,复迁礼部尚书。十年(1805),晋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嘉庆十三年(1808)纪昀卒,年85。谥文达。
纪昀贯通儒籍,旁及百家,学识渊博,诗赋骈文皆长,以学识为乾隆所赏识。乾隆皇帝算得上“风流天子”,爱吟诗作对,附庸风雅。相传乾隆帝在游山玩水时,即兴吟出下联:八方桥,桥八方,站在八方桥上观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征求上联,应对的难度很大,特别是反复使用数字,重言迭唱,一韵三叹。只见大才子纪晓岚随口对道:万岁爷,爷万岁,跪倒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真是妙绝了,歌颂了皇上,讨得了欢心,难怪纪晓岚名噪一时,荣华半世。
纪晓岚又是清代著名文献学家,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十多年,纂定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在文献的搜集整理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诗歌清新可爱,体现出非凡才气。他还著有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神鬼狐怪为主,继承了历代笔记小说“非有意为小说”的路子,“尚质黜华”,故事粗陈梗概,人物性格模糊不清,仅在于告诫世人,可以说是一部以事明理的作品。其孙纪树馨在纪昀死后,将其作品整理为《纪文达公遗集》。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