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至2019年10月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100万辆。在当前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如何整合资源、提高现有停车场所利用率?
当前,我市停车场所主要是地面和地下两类。地面停车场受历史原因和城市规划的制约,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分布不合理等局限,只能依靠挤占主干道、辅道、人行道施划的临时停车位缓解停车压力。
市政协委员谢明芳、李宏雪等调研发现,相对于地面停车场,我市地下停车场有300多处,且分布广泛;城区地下停车位有183756个,有效利用率仅23%;处于地下,可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谢明芳等建议:公开公示,盘活存量资源。全面普查城区地下停车位的使用情况,纳入统一管理,统筹整合资源;督促各产权单位向社会公开租售情况,严查只售不租现象;加强价格监测,防止产权单位借机哄抬车位租金。
政策引导,有偿错时开放。根据单位白天和夜间车位供求变化等情况,研究制定地下停车位有偿错时开放的实施细则,达到既满足单位内部的停车需求,又促使单位主动开放停车位的良好效果。
模式创新,完善公共服务。针对重点路段、重要区域,探索实行政府购买闲置地下停车位的公共服务新模式。这样既履行了政府建设公益性停车场的职责,又提高了城区地下停车场的使用率。
“互联互通”,改善出行环境。加强“短板”建设,接续城市“断头路”,打造城区“微循环”;加强支线建设,减轻交通干道通行压力,为机动车就近转入地下停车场提供便利;加强末端建设,集中整治地下停车场出入口交通秩序。
部门协同,共建畅行交通。公安、交通、城管、建设等各职能部门应细化任务、通力合作,加强对地下、地面停车场的监管;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开展政策法规、文明停车宣传,引导车主改变停车习惯,逐步改善城区“地面挤,地下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