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姓起源
(一)夏(商)臣关龙逢之后
关氏出自关龙氏。帝颛顼的裔孙董父封为豢龙氏。上古豢、关二字同音通用,关即豢。夏臣关龙逢之后,即为关氏。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云:“关氏出自商大夫关龙逢之后,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生侍中兴,其后世居信都。裔孙播,相唐德宗。”
又《姓源韵谱》云:“夏桀臣关龙逢之后。望出陇西、东海。”
(二)周关令尹喜之后
据汉应劭《风俗通》所云:“关氏系自关令尹喜之后。”喜为周函谷关尹,盖三代官名。其后以官名“关”为氏。
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曰:“关尹,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二、名人传略
关羽(163—220),三国时蜀汉大将。中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忠义”将领典范。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早年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共同参加了剿灭黄巾起义的军事活动。并与张飞同为刘备的别部司马,分别统领部队。东汉建安四年(199),领兵驻守下邳(今江苏邳州南),兼任太守事。五年(200),被曹操击败后归附曹操,授其为偏将军。在官渡之战中,关羽担任曹军先锋,因斩袁绍大将颜良,解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之围,封汉寿亭侯。十三年(208),离曹归附刘备,率水军退守江陵(今湖北荆沙)。同年,统领水军与孙权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并与诸葛亮夺取武陵、长沙等四郡,出任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屯江陵。十六年(211),刘备西入益州,关羽奉命留镇荆州。二十四年(219),任前将军,出兵进攻襄阳、樊城,趁汉水泛滥,迫降曹将于禁,擒杀庞德,围困曹仁、吕常。次年曹操遣兵增援,关羽被吴将吕蒙击败杀害,年58,谥曰壮缪侯。关羽为人忠直仁义,知恩必报,成为我国古代“忠义”的代表。同时他又勇猛善战,威震一时,在历史上留下了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脍炙人口的故事。由于他忠义的性格和英勇的事迹,他的形象被史书、文学创作和民间传说逐步神化,不但广受普通百姓崇祀,被尊为“关公”“关夫子”,而且受到统治者的褒扬,在历朝皆有加封,先后有“关帝”“关圣”“关圣帝君”“武圣”等封号。诚如河南省洛阳关羽祠墓联所云: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
关播(718—797),唐德宗朝宰相。字务元,卫州汲(今河南卫辉市)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进士。关播善言物理,尤精释氏之学。历任淮南节度使从事,卫佐评事,迁右补阙。大历中为都官员外郎。德宗即位后,奉诏安抚湖南王国良盗匪案。使回改兵部员外郎,出为河中少尹,迁给事中。建中三年(782),拜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后荐李元平任汝州刺史,元平为叛臣李希烈所擒,城陷,关播遂罢相,改刑部尚书。贞元四年(788),回纥请和亲,以咸安公主出嫁可汗,关播以本官加检校右仆射,兼御史大夫,持节奉使往来。使回迁兵部尚书,固辞,改太子少师致仕。十三年(797)正月卒,年79。赠太子太保。
关汉卿(?—?),元代杂剧代表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他一生不屑仕进,而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经常出入歌楼舞榭,过着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生活,有时候还亲自参与编剧和登台演出。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以《窦娥冤》最为出名,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关天培(1781—1841),清代抗英爱国将领。字仲因,号滋圃,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嘉庆八年(1803)中武秀才,补授漕运总督标右营把总。历任扬州营中军守备、江苏外海水师都司、游击参将、江苏太湖营副将、江苏苏松镇总兵。道光十二年(1832),署理江南提督,次年奉旨进京,道光帝接连五次召见。十四年(1834)九月,授广东水师提督,上任后,积极改造虎门防卫体系,添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了新引进的西洋铜炮。十九年(1839),协助钦差大臣林则徐查缉烟贩,常驻沙角炮台,在穿鼻洋海战中英勇指挥作战,受到朝廷赏赐。二十一年(1841)一月,英军调集炮舰、陆战队突然向虎门发起进攻。虎门守军在关天培的指挥下浴血奋战,奋勇抗敌。二月二十五日,守军弹尽援绝,关天培带伤指挥,不幸被英军炮弹击中,壮烈捐躯,年61。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