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面十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做的老物件
  唐锦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但粮食紧张,物资也很匮乏。在我们五兄妹的记忆里,家中不少生活用品,是那时在广西宜山铁工厂(后宜州通用机械厂)当总务的父亲做的。大东西如床铺,是厂里配给的,小东西如凳子,是父亲做的。父亲这些做工精细的生活用品,只有一般“工夫”是做不出来的。要问与算盘、账簿打交道的父亲这些“功夫”什么时候学来的?一是他解放前在柳州铁匠铺打过铁,二是在“通机”锻工车间当过车间主任,三是既有基础又具备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1968年开始,我们四兄弟陆续到湖南老家衡阳当知青。1986年父母退休回衡阳老家,在运输公司当司机的我这天请工友到火车站帮忙装卸父母从宜州托运回衡阳的家什。看到父母托运回来的老物件,工友开玩笑说:令尊令堂托运回来的家具,有些比货场不要的包装箱没得好。我亦开玩笑说:物以旧为贵,像古董样越老越值钱。我想现在物资虽比过去丰富多了,但我们对父母托运回来的老物件是有感情的。这些看着我们长大的老物件留有我们的童年记忆:看到父亲用铁皮做的盆子,我们脑海会浮现用它到食堂端回一家人饭菜的画面;看到父亲做的条桌,我立马由此想到1965年我在宜山建设小学上学时是自备桌子、凳子的。

  父亲做的老物件,在我们脑海留有难忘的记忆,有一张将撑脚折叠起来宛如—块小木板的凳子,小得只有巴掌大,撑脚用不比筷子粗的铁杆做的。父亲做这块“小得只有巴掌大”的凳子时,想必是做给刚会走路的我们坐的,“刚会走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还没长到长记性的时候。这天,见我拿着这块凳子左看右看,一副不曾见过的样子,父亲乐呵呵地说:老三,不用看了,这块凳子是我在老大两岁时做的,小巧玲珑,既可当玩具玩,又可当凳子坐,在你路还走不稳时,坐过、玩过这块凳子;那时是原木色的,我后来刮上底子灰、刷上黑漆,成这个样子,你现在做梦也想不起来了。

  父亲的话如醍醐灌顶,而今每当看到这块在我“路还走不稳时”坐过的凳子,不但从中感觉到殷殷父爱,还浮想联翩地想象蹒跚学步时我的模样,每当看到这块“年近古稀”的凳子,一种穿越时空的深情缱绻掠过我的心头。在外人的眼里,父亲做的老物件,或许不值几个钱。敝帚自珍,在我们的眼里,父亲做的老物件,是无价之宝,是用钱买不来的,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一个苹果
有些朋友不是自找的 而是你想要的
父亲做的老物件
衡阳晚报版面十四A14父亲做的老物件 2019-12-13 2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