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秋招结束,还没拿到offer(录取通知)的大四毕业生在忙论文的同时,也开始寻找实习机会和就业途径,制作一份亮眼的简历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有不少没经验的“小白”会选择花钱买模板制作简历,甚至花几万元来获取实习经历,并找人制作简历。
简历不够,包装来凑。在市场上,出现的各种过度包装的问题,其用意当然是图个好卖相。而近年来,这种包装方式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就业市场上,一些大学毕业生嫌其简历有些“单薄”、不够光鲜亮丽,便不惜花钱找人定制和包装毕业简历。在这种需求推动下,毕业简历包装市场应运而生、日益火爆。
然而,简历包装交易却存有不少陷阱和雷区,尤其是购买简历包装服务的一方触雷的风险较大,不仅个人权益易受侵犯,也很可能逾越法律、诚信底线,招致不利的法律评价、诚信评价。
在简历包装交易中,消费者处于弱势,而商家则处于强势。如果商家在宣传中玩猫腻,玩文字游戏,将实习机会包装成就业机会,将毕业前实习包装成入职后实习,将模拟项目包装成实际项目,或者利用格式合同限制、排除消费者的权利,或者滥收费用,消费者的博弈权有限,很容易陷入被动。
此外,要定制简历,就得把大量的隐私信息告知商家,而商家保护定制者隐私的意识和责任心有强有弱,保护机制也可能不健全,存有漏洞,定制者的隐私信息有被泄露的隐患,而隐私一旦泄露,就会产生很多后遗症。
总之,毕业简历容不得过度“包装”。诚然,大学毕业生对毕业简历进行适度的润色设计是必要的,但这种润色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必须要守住诚信底线,切忌舍本求末、离题万里。须知,自身的经历和才华才是最好的简历,没有捷径可走。大学生应该平时多用功多实践多付出,储备力量,锤炼本领,一点一滴地书写“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