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餐饮界和吃货界,北京米其林指南的发布,引起了一阵骚动和争议。相比于上海、广州的榜单,米其林北京榜单的中餐数量明显占据绝对多数。这被认为是带有明显的、想要打开北京市场的示好态度。不过,这一榜单却没能让网友们认同或满意。更是有业内人士质疑,这份榜单带有想当然的“异邦想象”。
1.很多人表示也是看了榜单才发现,原来北京还有这些吃货的好去处。只是,在仔细看了食物品类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尽是些北京的知名小吃,甚至还专门归结了北京烤鸭店榜单。不得不说,米其林确实够用心,一股浓浓地讨好本地人的意味跃然纸上。一些人表示对北京的特色小吃,诸如卤煮、豆汁儿、炒肝等实在不感冒。但初来乍到的游客们之于北京的印象,或者北京之于他们的魅力,还是在于这些特色小吃,哪怕你尝过后觉得并不喜欢。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北京米其林指南的“北京特色”这么浓。在国内,米其林榜单几乎每一发布就会引起争议。而反过来讲,其实正是我们太把它当回事儿了,所以才会显得更加苛刻,更喜欢从榜单中挑刺。这就好比一般书籍里的错误,很少有人指出,一旦教科书出了差错,很容易就能在网上形成热点。——评论员 与 归
2.即便是米其林为了凸显京味文化,“必比登推介”榜单也不见得能服众。有广东美食博主带着南北方朋友,探访了所有“必比登推介”餐厅,得出结论是“阵亡”,也有北京本地老饕表示“从北京人的角度来看,这家店我个人非常不推荐”。
米其林指南,本质上来说是一本写给外地人的美食书,也是一本写给商务客的指南,除了餐厅环境、服务质量等,口味差异显然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对于这样一本指南,其实不必太过推崇。毕竟在互联网充分融入人们生活后,不管是传统美食榜单还是当下美食评价软件,都可以帮大家找到自己喜欢的餐厅。正如“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家餐厅是否为消费者所中意,显然不能一味推崇“米其林”,也得认真问问自己的“胃”。
——评论员 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