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夏建军
“田园风景、生态自然、农耕文明、湖湘文化再加上特色美食,乡村旅游原来如此惬意。”近日,游览衡山县白果镇“西游洞天”·花果山景区的游客如此感慨。
近年来,该镇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结合该镇地理位置、历史发展、传统经验等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融合及催化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依托生态实施“旅游旺镇”
白果镇原称白果铺,旧称白果市,得名于涓水河畔一棵白果古树,其隶属称谓几经变迁,1984年6月由原白果乡、棠兴乡合并为白果镇。2015年10月,与长青乡成建制合并,称谓、驻地均未变更。该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交通便利,是连接双峰、湘乡、湘潭三地交通要道。
近年来,该镇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生态资源,大力实施“旅游旺镇”战略,促进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业体验和自然景观融合发展,提升白果旅游的品位,增加景点内涵和趣味性。
——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花果山景区创新管理模式,对景区进行精细化提质,新增玻璃桥、彩虹滑道、摇摆桥、盘丝洞、求雨城堡、齐天大圣府、猴戏表演、西游记主体文化墙、3D画道等景点;西游洞天景区施工实现挖掘80米。
——精心组织节会活动。成功举办“中国衡山第四届乡村生态旅游节暨梦幻西游浪漫花果山”主题活动、“衡山县第四届白果黑提旅游文化节”,通过节会活动大大提高白果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将湘山君悦休闲山庄、富利园生态农业园成功创建为“四星级乡村旅游服务区”,休闲山庄、酒店、餐馆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获得新提升。
“文化兴旺”助推“旅游红火”
除了良好生态资源,白果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始建于1693年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楚南第一桥横跨涓水,最早的农民协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岳北农工会旧址(刘捷三公祠)坐落岳北,各类遗存古迹和历史传说遍布街头村落,革命先驱刘东轩、谢怀德、著名文学家符定一、实业家刘延芳均出生于此,古韵幽深的岳北山歌广为传唱。
镇党委书记朱学峰告诉记者:“利用我们的优势资源,白果正深入挖掘岳北‘红色文化’‘ 耕读文化’‘民俗文化’等三大文化,做好三篇文化文章,以文化兴旺助推旅游红火。依托岳北农工会旧址,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弘扬红色文化;挖掘‘耕读济世、磨血育人’的文化底蕴,传承耕读文化;组织文创专家,编著‘白果妇女闹祠堂’文学剧作,举办舞台演艺活动,唱响岳北山歌,把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中,进一步做强民俗文化;继续提质花果山景区,创新营销理……不断集聚白果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实现旅游产业效益最大化。”
『旅游经济』带来发展红利
“来这里的游客多了,我们也跟着受益,在景区外做点小买卖也可赚钱养家……”花果山景区附近村民李大姐的一番话,道出了白果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给周边农民带来的巨大实惠。
在朱学峰看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好处不仅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有效增强产业扶贫的辐射力和覆盖面,使更多贫困群体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随着旅游的发展,当地的酒店、宾馆、农家乐、KTV等配套设施如雨后春笋,纷纷冒了出来。同时,随着该镇旅游扶贫项目在棠兴、瓦铺、湿田三个村实施,共有23户369人与万和旅游公司签订旅游扶贫协议,贫困户每人年增收600元以上。
当地农业、养殖业也搭上了旅游业发展的快车。
近两年来,该镇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10家,新增专业合作社5家、农机合作社11家,家禽规模养殖大户4家,5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新增4家,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全镇40%以上的土地。
同时,该镇全力打造粮食主产区,开展“百社农机万户闹春耕”活动,农机助力农业生产,实行压单扩双,扼制耕地抛荒,着力打造万亩优质稻示范片,平均亩产495公斤。
此外,富利园不断丰富新品种,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信诺养殖合作社的稻田龙虾养殖,产值超过100多万;仲旺合作社种植的“衡山香米”荣获“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