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创作者的人格特征、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时代背景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时代造就一定的时代文化,一定的人生经历也会养成不同的人格特征,这些都会在创作者风格特征和作品创作中得到一定的体现。丹麦的社会批评学家乔治·勃兰克斯认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从无边无际的网上剪下的一块。他评价某一国家的文学,某一作家的作品,常常联系历史传统、社会生活、时代思潮、文化背景、各国流派等关系,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其他作品情况,进行整体分析。
书法艺术的情况也是如此。书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际遇、人格特征以及创作时的心境,都会对书法艺术的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送高闲上人序》中指出“往昔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畜虫鱼,草木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他的这段话将书法艺术与创作者的这种人性感情、生活际遇等因素的关系阐明得十分清楚。
因此,评价书法艺术时,通过作品,进而分析作者的人格特征、生活际遇、时代背景,在一种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来认清作品的艺术特征情况,来区分作品的时代意义等,这就是书法艺术评价中的一种知人论世的方法。借用这种方法,加深书法艺术的认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古人在评价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时,常常就是采用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从颜真卿书法的那种刚正庄严、雄伟大度的艺术风格,人们就会联想到颜真卿的那种至大至刚的入世精神和审美追求。正如欧阳询在《六一题跋》中评其书法“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而愈久而愈可爱。”“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这种从人格特征等角度来加深对书法艺术认识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艺术的鉴赏评价,也是非常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