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左姓起源
(一)以职官为氏
左姓系以职官为氏。春秋时,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大都设有左史官,周穆王时有左史戎夫;楚灵王时有左史倚相。他们的子孙后代有的便以其职官名左史的“左”为姓氏。见《姓氏考略》。
(二)齐公族左公子之后
据《元和姓纂》载,左姓出自姜姓,春秋时,齐国公族有职官左公子和右公子之分。左公子的后代有的便以“左”为姓氏。
又《中华小字典》引《通志·氏族略》云:“左,姓也。齐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为氏焉。”
(三)黄帝时已有左氏
据《姓氏考略》载:“黄帝臣左彻,为左姓之始。”
又古有左国,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臣左彻为其后。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二、名人传略
左思(约250—305),西晋文学家。字太冲,山东临淄人。出身于寒素之家,“二十四友”之一。其代表作《咏史诗》八首,借古讽今,批判了士族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抒发了寒门士人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心曲。其诗风高亢雄迈,刚健质朴,语言简劲,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钟嵘认为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誉之为“左思风力”。左思的《三都赋》有“洛阳纸贵”之誉。
左良玉(1599—1645),明末将领和大臣。字昆山,山东临清人。初为辽东车右营都司。明崇祯元年(1628),坐宁远(今辽宁兴城)兵败削职。后被荐拔为副将,率军援辽与后金军作战,录战功第一。不久奉调山西、河南等地镇压农民起义军,与农民军交战互有胜负,渐升至总兵。十一年(1638)春,接受农民军刘国能部投降。随即又在南阳击败张献忠部,迫其南奔湖广接受招抚。次年七月,率军进剿起义的张献忠,在房县(今属湖北)罗猴山遭伏击大败。十三年春,以督师杨嗣昌推荐拜为平贼将军,统兵与陕西明军挫败张献忠于玛瑙山(今四川万源境),因功加太子少保。十五年(1642),与李自成农民军战于河南朱仙镇等地,损失惨重,后退兵驻守武昌,封为宁南伯。十七年(1644),李自成兵进北京,崇祯帝自杀。南京福王立,晋升左良玉为侯,加太子太傅。清顺治二年(1645)三月,为避战李自成大顺军,借口“清君侧”,率军顺江东下进兵南京,四月,至九江(今属江西)病死,年47。
左宗棠(1812—1885),晚清重臣,著名将领和军事家。有晚清中兴名臣之誉。字季高,一字朴存,早年自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早年曾中过举人,后三次入京会试均名落孙山,遂发誓不以进士为荣,企图“建功立业”,努力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同时对疆域沿革、历代兵事和农业经营亦颇有兴趣。咸丰二年(1852),时值太平军进攻长沙,左宗棠出山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守长沙,因功升知县,又升任同知衔。骆秉章任湖南巡抚时,左为骆的幕僚。六年,授兵部郎中。十年(1860),清政府命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在长沙建立“楚军”。同年9月,亲率楚军自长沙赴赣、皖交界地区与太平军作战,胜太平军,升太常寺卿。次年底受命督办浙江军务,升任浙江巡抚。同治二年(1863),擢闽浙总督,督率楚军攻陷金华、富阳、杭州和嘉应州,帮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军,晋封一等侯爵。五年(1866)七月,创设福州船政局,制造轮船,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做出了贡献,成为洋务派人物之一。是年9月,调授陕甘总督,率军镇压捻军和回民起义。后晋太子太保衔,加一等轻车都尉、东阁大学士。光绪元年(1875),受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以64岁高龄组建西征军,讨伐和歼灭阿古柏匪帮,迫使沙俄交还伊犁,将脱离祖国十余年的新疆一举收回,使之重回祖国怀抱。左宗棠以收复新疆的巨大功绩而名垂青史,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不可多得的爱国将领。七年(1881),左宗棠由新疆抵北京,以东阁大学士充任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管理兵部事务。同年9月,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十年(1884)夏,应召入京,再值军机。中法马尾海战后,奉命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指挥抗法军事。十一年(1885)九月,病卒于福州,年74。赠太傅,谥文襄。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据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