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口碑与收视兼具的大量“清流节目”的翻红,反映出电视综艺节目生态正在持续向好,“内容好节目才好”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
泛娱乐化退潮
对娱乐的追求,让中国的电视节目和电视人一路狂奔。拼明星、秀下限、编噱头、炒绯闻,为了吸引眼球和所谓的娱乐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节目及其背后的电视台无所不用其极,最终深陷“泛娱乐化”的泥潭难以自拔。先是选秀节目,接着是相亲节目,后来是各种明星真人秀,一波接着一波的所谓“节目创新”把综艺的娱乐化推向了高潮。
去年6月,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对影视明星参与综艺娱乐节目、亲子类节目、真人秀节目等加强监管。去年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泛娱乐化问题比较严重的电视台点名批评,同时出台规定,要求抵制泛娱乐化、控制嘉宾片酬,“全部嘉宾总片酬不得超过节目总成本的40%,主要嘉宾片酬不得超过嘉宾总片酬的70%。”同时,社会和观众对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不满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在政策调控和观众的抵制下,综艺节目泛娱乐化的势头有所减弱。另外,据记者观察,2019年度的综艺节目,虽然真人秀仍占很大比例,但明星真人秀节目的比例已大大降低。
同时,综艺节目的题材更加多元,比如东方卫视的《忘不了餐厅》聚焦认知障碍;浙江卫视的《预见2050》是一档科技人物专题节目;湖南卫视的《神奇的汉字》是全民汉字挑战节目;湖北卫视的《奇妙的汉字》则是国内首档解字溯源节目。这些综艺节目,虽然都有娱乐性,但娱乐的成分已大大降低,关注的多是娱乐之外的相关主题。
综艺新风景频现
两三年前,文化类节目兴起,成为综艺中的一股“清流”。然而,除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少数节目获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双赢外,大多数文化类节目其实在“赔本赚吆喝”,收视并不理想。
让人欣喜的是,今年以来,一些“清流节目”开始翻红,甚至有开创新的节目潮流的趋势。
山东卫视的《现在的我们》,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的制作团队,把镜头对准他们的同龄人,用青年人的语言,记录了一个个新时代青年人的榜样,分享了他们的人生感悟,讲述了他们拼搏奋斗的故事,最后得出“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一道理。“节目没有采用什么外国的节目模式,不那么 ‘高大上’,但却让青年人说出了心里话,所以节目很有青年味儿,一下子引起了青年人的共鸣。”山东卫视副总监、《现在的我们》节目总制片人胡韶红介绍说,播出过程中,该节目微博主话题阅读量高达5亿并登陆微博热搜榜,武警排爆手王铭“与粉身碎骨只有一毫米”的短视频秒拍播放量超1000万,抖音播放量近2000万。
而江西卫视的《跨越时空的回信》则通过邀请烈士后人给先人写回信的方式,与英雄隔空对话,讲述了先烈不为人知的故事,实现了生者与死者之间情感的双向表达,架起了历史与现实之桥,完成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在宣传经费几乎为零的情况下,这样一档又红又正的节目,竟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播出过程中,不少观众开启“追剧模式”,在新媒体平台上,该节目更是引发广泛的话题讨论,触动了很多年轻观众的泪腺。正是因为看到了节目的生命力,江西卫视在第一季节目结束后一个月,马上又推出了第二季。
没用网红,自己却成了网红;不追求流量,却意外获得了流量。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看来,《跨越时空的回信》等“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节目的成功,是综艺节目领域一道亮丽的新风景,个中经验值得总结。
转型提质任重道远
“守正创新”是广电系统人尽皆知的方法论。可究竟如何守正?又如何创新?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认为,这需要节目制作方长期的沉淀和积累。比如,山东卫视从一开始就拒绝“用娱乐吸引观众”的立场,经过了《国学小名士》《美丽中国》《此时此刻》等大量节目的创作,已打造出一条现实主义节目链,形成了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的创作习惯,所以《现在的我们》的推出和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要把好节目做好,胡韶红更看重传统媒体人的坚守,“电视节目应该拒绝肤浅的娱乐,摒弃乏味的狂欢,用创新的电视语言讲好普通中国人为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默默耕耘、努力奋斗的故事。”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认为,从普通人的视角切入、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应该成为综艺节目未来创新的发力点,即便是树典型,也要从普通人中选择,运用普通人的视角去讲述,“就像《现在的我们》中树立的那36个典型一样,呈现的都是普通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讲述的都是普通人的人生故事”。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