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冷水伤阳气
喝热水确实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水的性质偏阴寒,适当提高水的温度,能平衡水的寒凉之性。经常饮用凉水或冻饮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引起胃肠不适。很多人习惯通过大口喝冷饮来解渴,长久为之,则易造成脾胃虚寒,形成虚寒体质,出现怕冷、手足不温、脘腹冰凉的症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喝凉水与肠易激综合征、肠胃炎的发生有关,尤其一次性大量摄入冻饮,胃肠道突然遭受强烈的冷刺激,毛细血管收缩,平滑肌痉挛,很容易引起胃痛、胃胀、腹痛、腹泻等不适。因此,对于一般人或是体质虚寒的人而言,平时饮用温热的水更符合保健的理念。
中医认为,温饮入胃有温煦中土阳气的作用,有利于胃腐熟水谷及脾运化水谷、产生精微营养物质,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
中医用治外感风寒的一首经典名方——桂枝汤,在服用方法上也强调要喝热稀粥来辅助发汗解表。女性月经期间出现小腹冰凉、痛经、怕冷的朋友也可以通过饮用热汤、热红糖姜茶来缓解经期不适。
常喝的热水≠滚烫的开水
“喝热水”并不代表水越热越好。喝水时,水需要经过我们的口腔、食管,然后到达胃部。口腔和食道黏膜非常娇嫩,能耐受的温度一般在50~60℃。而由于食管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及口腔,当人在喝热水、吃烫食时,往往因为怕烫到嘴,会赶紧咽下去,这个时候食管黏膜很容易被烫伤。
对于一般人而言,饮用35~40℃的水最为适宜。人体胃肠道的温度约为37.5~38℃,这与人体内环境的温度相接近,会让胃肠道更舒适。怕冷人群可以选择饮用温度稍高的水,但最好不高于50℃。饮用中药时,大部分中药汤剂也都建议采用温服法。而有祛风散寒、温里祛寒功效的中药,或部分补益药、活血行气等功效的中药汤剂则通常建议热服以助药力。
喝热水并不能包治百病
虚寒体质或平和质的人喝些热水是有益的,但平素常有口干咽燥、眼睛干红、小便发热、小便黄、大便干结等症状的人则适合饮用温度稍低的水,一般以25℃左右的常温水为佳。虽然临床上也有热药冷服或寒药热服的特殊情况,但对于饮水,参照上文提到的一般规律即可。
同时,生病要及时就医,对症用药,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包治百病,所有的养生条款都需要因人而异。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