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本报记者 敖文景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印度诗人泰戈尔传达给世人极富哲理的生死观,而“让逝者得到尊重,让生者得到慰藉”则是衡阳殡仪馆火化师李亚军一直扛在肩上的工作使命。25年里,他在人生旅途的终点站,用温度守护逝者尊严,让冰冷残酷的生离死别存有温暖。
早上8时,李亚军整理好衣服,戴好口罩和手套,准时走进衡阳殡仪馆的火化车间。这是一间开阔亮堂的操作车间,与想象中恐怖阴森的环境迥然不同。工作间内,5台智能化的火化炉正在工作,发出“轰轰”的机器运作声。
按照约定的时间,李亚军和同事一起把一具遗体护送到火化炉前,庄重地将遗体安放在火化炉上。在炉门缓慢关上之际,李亚军九十度鞠躬,向逝者深深道别,这是他的职业习惯。
熟练地摁下关炉门、点火、加油等一个个按钮后,他转入后方观察室,通过显示屏上的炉温、炉膛负压等数据,监测火化的情况与进度。李亚军说,隔上五、六分钟,他就要到火化炉旁巡查一次,然后根据情况来按键调整。
下午5时,经过一天的巡查和反复操作后,李亚军的后背已被汗水浸湿。“火化炉的温度高达900℃左右,这个热度会蔓延到整个车间,我们的衣服经常湿了干,干了湿,人基本上一整天都泡在汗里。”李亚军介绍,几台机器一起运转,车间温度常年在40℃以上。而现在处于炎热的夏季,最高可达50℃左右。
除了高温的工作环境,异味重、粉尘厚、噪音大都是火化师工作中的常态。而且全年轮班制,没有节假日。李亚军说:“火化师是殡仪馆的一线工作人员,最累但也是真正意义上送生命最后一程的摆渡人。”
面对工作的艰辛,李亚军都能咬牙坚持,他最不想看到的是大家对这个职业的偏见和误解。“很多朋友了解到我是火化师之后,都不愿意和我握手。”遭遇冷眼和尴尬,李亚军以前会遮遮掩掩,现在却很释然。“如今,我觉得我的职业很神圣很光荣,通过工作我看到太多的生离死别,体会到很多人情冷暖,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李亚军说,工作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他更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因此他也有了一个终极的职业理想: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殡葬行业,消除他们对从业者的误解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