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8月09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四十年的聚会
  成新平

  1979年夏天,火一般的太阳持续烘烤着湘南大地,乡下人的日子过得安逸而沉闷。更令人沉闷的是,我们从衡东县霞流中学毕业后,三个班150多名同学闷头闷脑走出校园,从此各奔东西,一个个音讯全无,如同被阳光蒸发,彼此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早两天,在湘潭市教育局工作的同学许东华猛然将我拉进一个微信群,仔细一看——“霞流中学79届高中同学群”,字眼遥远而亲切,情感魂牵而梦绕,一下子激发了同学们参与的激情。一时间,群里的音频、视频、照片、留言如火山般爆发,大家聊天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外面炙热的阳光和空气。

  流年似水,物是人非。四十年的风霜岁月磨灭不了对同学的印象与思念,我极力从同学的声音与照片中搜寻当年青春年少的影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汤绍国还是那么风流倜傥,赵元生还是那样英俊潇洒,陈知生还是那么老实本分……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无论岁月如何打磨,从他们的外在规模和内在气质中,我仍可以一眼辨认出来。

  微信群中的海量信息如潮水中涌来,同学们后来的身份和职业一一得到确认:赵元生、陈晓凤、赵国华同学通过复读后考上大学,首先被分配在家乡附近教书,后来先后应聘到广东惠州、东莞、中山等地,当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王华生、成冬林、成运明、赵江生、马江水、武朝云、胡祝生、许麦林、谢水荣等把生意做到了东南沿海,淘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桶金”;罗敏、许冬华、佐国清、陈小芬等经过韧性挣扎,含泪拼搏,跻身于公务员队伍之中;陈玲明、龙正佳当上“兵哥哥”后考上了军校,成长为正团级干部。当然,这是同学当中为数不多的佼佼者,但绝大部分仍留在农村种田。赵翠华、阳麦英同学各自在家种了近百亩水稻,成了当地“新土豪”。这么热的天,他们还在顶着太阳抢插晚稻,我不由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好在现在犁田、抢收使用的是“铁牛”,插早稻推广的是抛秧技术,创造了农家轻松种田的“新神话”,不然,“双抢”真够同学们受的了,我现在想起来还背皮发麻。留在农村的这批老同学,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有的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有的当选为村妇女主任,有的早已做了爷爷奶奶,正在为祖国培育“新花朵”,有的居然还结成了夫妻,如刘庆平与杨晓莲、谢水荣与毛桂英、谭爱云与邹玉华……陈祝奇同学骄傲且神气地说:“我们晴天享受太阳的亲热,雨天享受雨水的沐浴,太有人生价值了!”

  四十年来,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一段辛酸的往事、打拼的经历和奋斗的喜悦。同学们有的当了老板,富甲一方;有的成为业界翘楚,成就辉煌;有的至今仍在外打工,“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还保持着当年那种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的精神,头上写满艰辛、拼搏与奋斗……老班长王华生总结道:我们是少年历经贫寒、过早品尝生活艰辛的一代,也是依靠自身聪明才智、搭乘“政策快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代。令我们倍感遗憾和痛心的是:马才云、易先文、成秋香、陈水华等几位同学英年早逝,不能进群与我们交流互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获得感”。

  微信群里不断滚动着新信息,胡爱莲同学提议到霞流街她的店子相聚,得到同学们的响应。

  7月29日,霞流街赶集的日子,同学们相继从广州、长沙、株洲、衡阳、湘潭和霞流镇赶来,有的坐着高铁,有的开来小车,有的还带来了小孙。一见面,许多同学觉得对方是“变脸演员”,猜了半天也猜不出来。罗炎林同学竟然“一别四十年,见时两鬓衰,相见不相识,问从何处来?”风雨沧桑四十年,当年稚嫩且泛着青春光彩的脸落满了岁月风霜。“时光容易催人老”,不少同学皱纹交织,两鬓斑白,步履沉重,行态苍老,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见此情景,赵元生同学当场赋诗:“昔日同窗已皓首,今时相聚情依旧。岁月匆匆四十载,欢声笑语满霞流。谁道人无再少年,但看江河润九州。相互莫道桑榆晚,微霞满天不说休。”

  同学们聚在一起,共同回忆过去那些真真切切学习、平平凡凡劳动的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的中学时代,一个个感慨万端。那时,我们霞流公社连续办了两届高中班,长期的“半工半读”,乃至同学们在高考前“临阵磨枪”。结果,全校连中专生也没考上一个,老师们为“剃了光头”“打了赤脚”而感到“脸上无光”,而同学们却十分安然地回到农村种田。那时,我们吃的是“大锅饭”,出的是“集体工”,在“希望的田野”得到牛马般的磨练,在艰难困苦中寻找人生出路,在砥砺前行中探求人生理想,在屡败屡战中追求人生幸福。我们这些人要想脱离土地“跳龙门”,要么通过读书考上大学,才能“甩掉锄头把”;要么通过当兵,在部队考上军校,也可改变自己的命运;要么胎投得好,顶职进城当工人或干部。除此之外,无路可走,尽管如此,“跳农门”一直成为同学们的追求与梦想。

  40年岁月嬗变,40年披荆斩棘,40年风雨兼程。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支付宝、网购、高铁、共享单车成了新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开小车、住别墅、玩手机、坐飞机不再是“春天般的童话”,同学们由以前“求温饱,图生存”到现在“求健康,图生态”,不再认为城市是人生最美好的归宿,也不再认为“吃国家粮”更值得骄傲。正如段东华同学所说:“当得不到时盼望得到,拥有时却觉得就那么回事。”当年,我“跳龙门”的兴奋和喜悦已经荡然无存。昔日“农转非”的苦旅已日渐演变为今日“非转农”的时尚,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几十年的沧桑巨变,如今,城镇化正以势不可挡的脚步将不少城市与乡村融为一体,“端铁饭碗”与“端泥饭碗”并无多大区别。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同学们都是蛮拚的,他们如“八仙飘海,各显神通”,奋斗的身影出现在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福建、新疆、黑龙江等地,有的甚至在一个城市工作还浑然不知。身边的变化真快,当年,同学们各奔东西,没有手机,缺乏联系方式,如今,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中国,而且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微博、微信、网购正在挑战着我们身边的一切,颠覆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互联互通,搭起了同学们跨越40年的联络平台,无论相距天南地北,都可即时通过微信视频聊天、发布信息,将同学们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凝聚在一起。

  这次聚会相隔四十年,同学们分外欣喜、兴奋和激动,忆往昔峥嵘岁月,大家纷纷感谢老学习委员许东华。许东华略有所思,充满深情地说:“这次跨越四十年的聚会,十分难得,你们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祖国的繁荣昌盛,感谢共产党的英明伟大,感谢这个创造奇迹、产生奇迹、见证奇迹的新时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跨越四十年的聚会
尴尬的山村小学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跨越四十年的聚会 2019-08-09 2 2019年08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