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底在央视9套播出的《手术两百年》,豆瓣评分高达9.4分,目前仍然在朋友圈中热转。
这部号称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一经问世,就成为了医务工作者的热点话题。它耗时3年,辗转全球12个国家实地拍摄,采访了50多位国际顶级医学专家。以“历史+现实”的回环剧构方式,全面展示了坎坷又充满人性关怀的手术进化史。
关键是,它也好看,好看得可以下饭。
这部纪录片看似小众,然而它冷静、克制展现外科史的“禁欲”式表达,却让很多外行人也流下泪来。网友评论说:“今日的医学进步,正是踩着前人的尸骸而来的,对于我们非医的普通人来说,对于家里孩子来说,这部片子给我们打开了认识和了解现代医学的大门的机会。”
还有网友调侃:这是一部史上最会骗人学医的纪录片,让人热泪盈眶。
你害怕手术吗?看完它可能就不怕了
疾病和死亡或许是人类最难以摆脱的噩梦之一,而手术则是摆脱噩梦最直接的方式。有数据统计,一个生活在今天的普通人,平均一生中将会经历7次大大小小的手术。
但是,很多人一听“手术”这两个字,仍然会有本能的担心和害怕。这些情绪,多是源于知识的盲区。
一些网友刷完《手术两百年》,纷纷表示这部片子“给人安全感。”
200年前的手术多可怕,我们今天的医学就有多伟大。
早期的手术史堪称野蛮,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外科手术处于“无麻醉”“无止血”“无消毒”的“三无”时期。
为了让病人能够配合这样的“全程剧痛”,只能靠灌醉或者打晕,但是很多病人仍会在手术中途因极度痛苦而惊醒过来。所以为减少手术带来的疼痛问题,就靠一个字,“快”。
手术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速度,拔牙,不需要10秒;就算是截肢这样的手术,最快只需28秒。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套手术刀,它们的使用者罗伯特·李斯顿(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曾被公认为“伦敦第一快刀医生”。
李斯顿有一台截肢手术很出名,因为死的人太多了——
快刀名不虚传,但这一回刀落得太快,切掉了扶着病人身体的助手的两根手指,助手失血过多死亡;接着,台子上的病人部分生殖器被他切除,因为感染而死;激烈的手术又吓死了一个旁观的吃瓜群众。所以这是外科史上唯一一台死亡率为300%的手术。
但在200年后的今天,不仅有麻醉、止血和抗感染这三项手术基石的绝对保障,新的工具、技术和手段,让外科手术的安全性提高到了前人所不敢想的地步。
在保证病人生存的前提下,医生开始更多地考虑如何减轻病人痛苦,如何保证生存质量,如何不断向手术极限发起挑战。比如,微创腹腔镜、三维人体模型和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方式,它们让外科朝着更精准、更微创的方向发展,伤口越来越小,治愈时间越来越短,疼痛越来越轻。
手术变得不再仅仅是让人感到血腥、危险和痛苦,大部分病痛,都能在现代外科技术下迅速且轻易地治愈。
“在了解手术的发展之后,如果我现在再去经历手术,可能就没有那么害怕了。”网友打了个比方说,“就像你了解一个女孩子过去的经历后,就可以大胆放心跟她谈恋爱了。”
每一个看似细微改变的背后都有着无数医学先驱的创新和付出
在还没有消毒这个概念的时候,欧洲有近一半的产妇死于产后细菌感染。
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一位不起眼的小医生赛麦尔维斯,发现了病人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医生用不干净的手接触了病患。他倡导大家在手术前用漂白粉反复清洗双手消毒,很多人却对他的话嗤之以鼻:洗手就能降低死亡率,这不是搞笑吗?
无论赛麦尔维斯如何劝说,也没人理他。
一心想救人的他离开之前的医院,回到了匈牙利,继续尝试推行洗手原则。
很快,他所在医院的产褥热死亡率降到了1%左右。
这样的结果,让赛麦尔维斯无比激动,他将自己的成果寄给欧洲当时最有名的教授们,一次又一次,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死亡依然在欧洲蔓延,只能看着更多病人受折磨的他,难受到精神崩溃。最后,一个人在疯人院中,心痛地死去。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这样写道:“即使我无法活着亲眼看到,征服产褥热的那一天,我也坚信那一幸运时刻即将到来。为此,我死而无憾。”
直到多年以后,赛麦尔维斯的遗愿终于实现。
“今天,全世界任何一家医院,都在严格执行着赛麦尔维斯的提议。洗手已经成为医生手术前,最重要的消毒步骤。”
而且,每件手术器械都要经过3个小时的消毒。
还有无数医生,为了治病救人,心甘情愿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
“医学实际上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它起源于人类最朴素的救助愿望。”
1846年,因为不忍心听到每次拔牙时病人痛苦的尖叫声。
一名年轻牙医威廉·莫顿,把乙醚倒在手帕上,试验麻醉效果,结果因为吸入过量而马上昏死过去,险些再也没有醒来。
因为他的冒险实验,如今,麻醉已经成为手术的三大基石之一。
“回头看,觉得那是多么简单,但对于当年的莫顿来说,那需要莫大的勇气。”
1895年,X射线被发现。
起初,大家根本不知道它对人体的危害,年轻女性都以拍摄X光照片为时尚。
当时有很多最优秀的医生和科学家,为了研究X射线在医学界的应用,在无防护状态下频繁接触X射线,后来几乎全部患癌去世……
“这些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1929年,医生福斯曼为了避免在抢救病人时直接从心脏注入药物,冒着生命危险,将一根65cm长的导尿管插入自己的肘静脉并送至右心房。这样不要命的实验,福斯曼在自己身上做了9次,但当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时,得到的评价依然是:这大概是个哗众取宠的疯子。没有人能想到,正是这个疯子,奠定了后来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基础。
第一位实施移植手术的医生塔利亚科齐,也因为自己的创新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无数宗教人士咒骂:“鼻子的缺失是来自上帝的惩罚,医生的救治冒犯了上帝的旨意。”最终,这位救死扶伤的医生死去后,甚至遭到弃尸荒野的惩罚……
但即使面对重重阻碍和非议,这些大无畏的医学先驱们,都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
“他们以非凡的勇气,大胆尝试的智慧,必胜的决心,将外科学从黑暗带进光明。”
尽管如今人类的医学水平已经堪称发达,但我们依然有必要知道,在每一个看似细微改变的背后,都有着无数医学先驱的创新和付出。综合新华网消息
■剧集简介
《手术两百年》总共8集,每集50分钟。对医学科学的演变和外科技术的发展,进行展示和探讨。
第一集《理性之光》
医学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从原始巫术开始,人们经历了无数尝试、挫折、探索、幸运地走上以人体解剖为基础的实证医学之路。
第二集《手术基石》
中世纪的欧洲,手术是剃头匠兼任的工作。在对人体构造精确认识的基础上,随着麻醉、消毒、止血和缝合等技术细节的突破,手术最终成为了现代意义的手术,外科医生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第三集《长驱直入》
随着麻醉、消毒、缝合等手术基本手段逐渐发展起来,外科医生首先将目光聚焦于人体腹腔,这是手术第一次长驱直入,进入人体。
第四集《攻入颅腔》
当外科医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在腹腔中进行手术后,他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灵魂的居所——大脑。大脑是人体最为脆弱、最为隐蔽的器官之一,如何才能更安全、更精准地为病人实施脑部手术?摆在神经外科医生面前,是一条漫漫长路。
第五集《打开心脏》
心脏是现代外科领域内最晚才被打开的器官。作为人体的发动机,不停的跳动和充沛的血液让外科医生无法打开心脏做手术。为了安全地打开心脏做手术,人类贡献出超凡的智慧和勇气。
第六集《生死“器”约》
移植手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奇迹之一,更是人类生命最为特殊的延续。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现实世界的医学突破,移植,在技术与伦理的重压下,曲折前行。
第七集《众病之王》
今天,在大多数疾病面前,手术刀几乎已经无所不能,但对于癌症的治疗,外科医生们依然感到力不从心。与癌共生,也许是这个难题目前的注解。
第八集《未来手术》
医学与最新科技的结合,不断丰富并刷新着人类想象的极限。技术日新月异,但医生的角色却一如既往——治愈、安慰、陪伴,守卫着人类的生死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