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搞大集体时,生产队田多劳力少,组织一支“红小兵突击队”参加生产劳动。我们八至十岁的小伙伴出集体工,吃两分五工分,那年正好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我们经历短暂的磨炼,除了犁耙功夫,田里田外的农活都日渐熟络,知道早籼稻湘矮四号、晚粳稻农垦五八、麻矮糯等几个品种,留意浸种催芽、落泥育秧、中耕施肥、落水晒田的时节和过程,与父兄们一同感受过每亩“高产”四五百斤的欢欣。
不过两三年,迎来运动式推广杂交晚稻。记得最初的杂交晚稻为南优一号、二号,独株莳下,很快返青。吸足肥料,顶着烈日,疯狂分蘖,株杆粗大密集,到打苞抽穗时,兜围早已超越常规稻。白露风来临之前,长穗垂首,籽密粒长,丰收在望。金秋十月,归仓测产,亩平七八百斤,晚稻超早稻梦想成真,轻而易举颠覆老农的疑虑和痴妄。
杂交晚稻成新宠,常规品种中晚稻几近淘汰,因为蒸甜酒和炒米花需要,只剩下农垦五八和麻矮糯,一矮一高,一年一季。那时大搞亩产跨纲要、晚稻超早稻,上级层层开会,要求双季稻百分之百覆盖,严格限制播种一季中晚稻和常规晚稻。生产队大都以高岸田、冷浸田为由头,种上两三亩农垦五八和麻矮糯,点缀在大面积杂交稻田的边缘。个别队抱有侥幸心理,超出规定面积一两亩,大队开会通报批评,责令检讨,强行用 耙 掉,或用蒲滚滚掉,改种杂交稻。
由于是一季常规晚稻,农垦五八和麻矮糯的秧田,便要跟杂交晚稻秧田一起预留。播种又要早一点,杂交晚稻尚未浸种落泥,农垦五八和麻矮糯秧苗已有半拳之深。常规早稻苗纤细,杂交稻苗粗壮,农垦五八和麻矮糯属粳稻,苗子显得格外柔嫩浓绿,似乎预示着米质粘糯。
秧苗一拳多深,按六至八根一兜莳插,返青后,两种稻子长势渐行渐远。农垦五八分蘖少,杆茎又矮又细,麻矮糯恰好相反。抽穗勾头的时间相差无几,成熟的景象却不一样。麻矮糯名不副实,茎秆近三尺高,似小芦苇般粗圆,多有倒伏。熟后稻叶褐黄宽大,矛形叶尖直立。稻穗长而稻粒密,易脱粒,谷粒粗壮,褐色带麻点。稻草松软齐腰,是上好的盖屋和打稿荐的材料。农垦五八茎秆细而高矮不一,普遍不足两尺,极少倒伏。熟后稻叶淡黄,上层稻叶尖细,下层多卷曲。稻穗短疏,不易脱粒,籽粒短圆淡黄,谷壳单薄。稻草柔韧细短,多做柴火或耕牛过冬草料。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老家大面积种植农垦五八,很耗肥力,易伤瘟虫,不易脱粒,产量不高。种子杂乱,禾苗高矮不一,稻田看起来像个癞子头。老农们不太待见,编了个顺口溜:“农垦五八死哒火,高子踩到矮子头,矮子抱住高子脚,左扮右扮扮不脱,一丘扮得几谷箩。”碾出的米粒短圆,煮出的饭油性重,口感极好,增添人们的食欲饭量。或许是经历长期粮食短缺,过去又吃惯了籼米、糙米,乡民却嫌弃农垦五八出饭率低,如糯饭般糍软。巧妇们碎碎念叨:“咯农垦五八煮饭冇点料,我测来测去,比起吃别的粳米、糙米,我屋里一天随便多吃一筒多米!”
我们懂事时,开始试种杂交稻,农垦五八已种得不多。队里分给的农垦五八稻谷,每户不过百十来斤,都是用来炒制米花。秋收后,趁着晴好天气,搬出木甑,烧起大灶火,把碾好的农垦五八米蒸个半熟。晾冷,摊匀在篾笪、篮盆、簸箕上晾晒。几日暴晒,半熟的米粒晶莹剔透,收纳进陶缸。时近年关,主妇们头扎毛巾,生起大灶火,炒制薯片、米花,置办年货。烧红龙头锅里的陈年河沙,倒进一碗米粒,用微型木质撸谷耙快速搅动,米粒膨胀,“啪啪”爆响。炒至淡黄,米香四溢,迅速用小篾撮箕连沙撮入米筛。沙子筛入锅内,金黄色米花倒进箩筐。乡下把机器爆成的白色米花叫“冻米”,炒制的米花叫“金米子”,不知是否源于其颜色的金黄。
那时,金米子与薯片是主要的年货“换杂”(零食)。尚未过节,我们小孩子衣袋裤袋就塞得满满的,一边走,一边抓一把,仰头抹进嘴里,嚼得脆响。每次掉落几粒,引得鸡们一路跟随。吃腻了,换个口味,开水冲甜酒糟,再泡入金米子,别有一番风味。年后农忙间隙,热米汤泡金米子,解渴又解乏,胜似人间珍馐。市面有用饴糖粘结金米子做成的冻米糕,甜脆可口,家里买不起。偶尔过年能吃上一两块,便是奢侈享受了。
光热和肥料充足,单季种植的麻矮糯产量可观,每户也能分上百把斤。农历九月过后,家家户户架起推子,推制糯米。风车扬糠,吊筛去杂,米粒圆润如玉。泡发上甑蒸熟,摊凉拌入 药(土酵母),入敞口荷叶缸,保温发酵几日,便酿出一缸浓香馥郁的甜酒。用“酒插”榨出一些“湖之酒”后,酒糟入缸,再置“酒插”,酒汁继续如泉泌出。
甜酒烧热慢品,甘甜沾唇,亦如陈坛黄酒。男人小酌,红光满面,再萎靡的人仿佛也气宇轩昂。女人抿几口,面若桃花,平添几分妩媚。甜酒后劲足,贪杯的外乡客不知深浅,多有醉倒。酿制酒不耐保存,久而久之变酸。乡下常把陈化的甜酒作料酒,炒制的荤菜,味道极其鲜美,算是天作之合、物尽其用。
单吃甜酒糟,醇香可口,余味无穷。客人进屋,主人都要用雪白的小饭碗敬上一碗甜酒糟,尽接风洗尘的礼数。甜酒冲蛋,勾兑水芡,轻糊淡甜,养血补脾。上滩月份,酒糟米汤泡米花,乃是上好的精气滋养。甜酒糟去百味,可入佐各类荤腥菜肴,焖猪肝、猪脚、腊刁子、小杂鱼、凤爪,别具风味。拌入腊八豆或剁辣椒,蒸出的肥肉,鲜甜有致,百吃不腻。
而今不缺粮的时代,乡下多种一季晚粳,各式软米的粘糯,并未还原我们儿时的口感。农垦五八、麻矮糯难觅,金米子、甜酒糟还有,正如乡下老宅少了,变异了的乡音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