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贺恕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4班。开学不久,贺恕、蒋先云等经常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换看了一些课外新书报,如《新青年》《劳动周刊》等,并在湘江河畔的沙滩上畅谈各自的体会,对有些不便说出的话,就用小木棍在沙滩上写出来,一旦有人路过,他们就巧妙地用手抹掉。因此,一些不明真相的同学称他们在开“沙子会”。这其实就是贺恕和蒋先云等秘密组织的衡阳和湘南地区第一个爱国团体——“沙子会”(又名“学友互助会”),也就是后来的“心社”。他们选定人们很少来往的河滩,开展小型集会活动,热烈地讨论如何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如何提倡白话文、批判封建旧文体,如何革新时政、抨击封建弊政等重要问题。贺恕在三师读书时结识毛泽东,二人建立了深厚友谊。应毛泽东邀请1918年8月,他与夏曦一同赴北京大学文学系和哲学系听课,期间认识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鲁迅等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爆发后,1919年6月初,省学联派何叔衡来衡指导工作。贺恕、蒋先云、黄静源、陈为人联络夏明翰等人,以“心社”的成员为骨干,于7日正式成立湘南学生联合会。他们发动24县的学生罢课,发动各界抵制、查抄日货运动,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成了衡阳和湘南地区学生运动的骨干,马克思主义的热心传播者,从而正式拉开了湘南各县声势浩大的革命学生运动。在进步教师蒋啸青资助下,他创立湖南省立第三师范新书报贩卖部,任新书报贩卖部总经理,专售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报刊书籍,推动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衡阳的传播,并筹办衡阳文化书社,发起组织马氏学说研究会、星期讲演会。
1920年夏,贺恕从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10月,毛泽东在长沙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贺恕、蒋先云等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6月,他赴长沙协助毛泽东创办自修大学,并在湖南一师附小任教。1921年10月,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贺恕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一大后毛泽东发展的第一名党员。1922年1月1日,贺恕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席国际会议的党员,后留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三个月后,中央来信调贺恕回国,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秘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人阶级从事革命的一个机构,负责人邓中夏、苏兆征等人。邓中夏分配他以《劳动周刊》记者身份到京汉铁路北段长辛店领导那里的工人运动。他参与领导了震撼全国的二七大罢工,军警追捕时,机智脱险。
返回湖南后,毛泽东派贺恕去水口山铅锌矿继续从事工人运动,任中共水口山党支部委员和工人干事教育股副股长。他利用工人夜校和工人子弟学校校长身份开展工作,号召工人们起来同资本家进行斗争,起草了《告矿工职员书》和《罢工宣言》,点燃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烈火。湖南省省长、军阀赵恒惕派兵镇压,追捕其妻子,杀害其儿子。他没有被吓倒,又把革命引向农村。
1923年,“二七”惨案后,受毛泽东派遣,贺恕返耒阳筹建中共党组织。1924年2月,他与刘泰等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耒阳县支部。1925年秋,贺恕应毛泽东之约,赴广州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6年1月,他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旋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经济处党代表,并兼任黄埔军校教官,后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任政治教官。
1927年“马日事变”后受通缉,贺恕携妻转移至长沙郊区开展地下斗争。同年冬,由省委派赴宝庆(今邵阳)任中共湘西南特委书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恢复和重建了中共宝庆、武冈、龙山和锡矿山4个特区委员会,开创革命新局面。1929年春,他离开宝庆赴上海,历尽艰辛,找到中共中央。
1930年秋,江西省委遭到敌人破坏,中央决定派贺恕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到南昌因组织关系联络不上返回上海到世界书局任编辑,后考入中华职业教育社当日语教员。1932年,他受组织指派,兼任何香凝女士书记,因四处联络各界人士营救何香凝女士之子廖承志引起敌人注意,于1934年11月被怀疑是共产党员被捕入狱。在白色恐怖下,他同反动势力进行了顽强斗争,其四子一女遭惨杀,家破人亡,而革命意志更坚强,斗争精神更振奋。
1937年下半年,贺恕经多方营救出狱。由于在狱中受尽各种酷刑,身受严重摧残,他于1947年4月16日病逝于上海,终年49岁。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追认贺恕为革命烈士。
(本报记者武孝军根据湘南学联纪念馆的相关资料整理)
(本版图片由湘南学联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