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武侠片造就英雄
1982年公映的电影《少林寺》,是武侠热、武术热的“始作俑者”。此前内地虽然有《神秘的大佛》《405谋杀案》《戴手铐的旅客》等以表现格斗为主的电影,但还没有在观众之间形成对传统武术的痴迷。《少林寺》直接捧红了李连杰及于海、计春华、于承惠等武术演员。之后《少林小子》《少林俗家弟子》等影片接连出现,《武林志》等表现各拳种的武侠片也在短时间内问世,学武术成为许多青少年的梦想,《中华武术》《武林》等杂志也迎风飞扬。
电影如此风光,电视也不能闲着。
1983年,由徐小明监制、黄元申和梁小龙主演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传到内地,与情爱、流浪、打斗、抗倭之间,在民间搅热武侠剧。主演黄元申也成就了一段人生传奇。原本就普及率很低的电视机前,真的是围观者众、万人空巷。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族情绪,“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气势恢宏,让内地观众闻所未闻。
霍元甲实有其人,但其生平与电视剧所表现的却相距甚远。
接近其后的便是电视剧梁小龙主演的《陈真》。
这两个大IP之后都有许多版本的影视剧翻拍,饰演过霍元甲的演员有梁家仁、郑伊健、赵文卓等,饰演过陈真的演员有甄子丹、陈小春等,还有此前的李小龙。李连杰既演过霍元甲,也演过陈真,当然都是在大银幕上。
B
英雄需要武术明星来塑造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早期,新一轮的武侠大IP,则有方世玉和黄飞鸿,尤以后者为盛。主演李连杰的潇洒身手赋予了这两个荧屏形象极其飒爽飘逸的神韵,也让传统武术成为极具视觉效果的影视元素。不但能克敌制胜,而且美,魅力无法挡。
《黄飞鸿》在短短几年内拍摄了数部续作,后来赵文卓亦多次演绎这个人物,但较比李连杰,虽然长身玉立,却总是少了点潇洒的韵味儿。原来拍电影毕竟不同于比武,表演这行当单凭身手好是不行的,眉宇之间的精气神和灵气似乎更有说服力。
近年彭于晏演绎的《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则更显得努力有余却美感不足。
上世纪90年代中晚期以后,在港台那边,枪战片、警匪片势头日健,武侠片逐渐衰落。徐克是众多电影人中少有的坚持者,其新武侠电影努力维持着武侠片的热度,不让人们忘却这一类型。而其《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等影片,及杜琪峰的《东方三侠》、程小东的《东方不败》等片,在特技运用上着力颇多,使得传统武术在大银幕上越发飘逸神奇,简直令人忘乎所以。
十多年前星爷主演的《功夫》,是在无厘头之间将南拳北腿进行了一次集体展示,而展示的顺序几乎遵循了三十年间武侠片的风格演变——越来越玄。
C
武术明星的代际更迭
由叶伟信执导,洪金宝担任动作导演,甄子丹主演的《叶问》,及之后几部续作,把叶问和咏春拳的热度推到了高峰。这种以弱胜强、贴身近打的武术,一时间令武术迷趋之若鹜。甚至一时间,到底谁是咏春正宗、谁是叶问传人都成了争论焦点。连黄秋生都演了一版叶问——《叶问:终极一战》,居然还演得相当不错。有网友认为,其精神气质应该是最接近叶问本人的诠释。
其实早年间杨紫琼主演的《咏春》曾演绎过咏春拳这一拳种,但因影片本身魅力不行,显得波澜不兴。电影毕竟是最综合的艺术样式,剧本、导演、演员、技术,少了哪一样都不行。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纵使拍成了“宫二情史”,也是美的,引人入胜的。
近年来爆红的打星吴京,本是李连杰、甄子丹、赵文卓的同门师弟,早年间亦曾努力于武侠题材影视剧,《太极宗师》是其处女作,但因长相过于稚嫩而难以扬名立万,终待扮相成熟后,以现实题材的动作片而博得大名。
纵观这些武侠影视大IP,似乎只有置身于大历史中,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成为英雄,而为人所追捧、景仰。
但传统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遗产,有健身养生的功效,却也有重套路轻实战的弊端,美则美矣,不能盲目信赖,尤其是在擂台上。编导了《师父》《箭士柳白猿》等武侠片的徐浩峰曾说过,练法与打法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传统武术,有时候真的“高难动作,非专业人士,请勿模仿”,否则要吃亏的。
而武侠影视剧,毕竟是艺术作品,提供审美和娱乐是其第一属性,真的要从中学得战斗力,怕也是缘木求鱼。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