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4月11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是用来喝的 不是用来“炒”的
  又到新茶上市季,国内茶叶市场上的炒作之风又起。有记者近日在福建福州、泉州、武夷山等地调查发现,五花八门的“山场茶”“大师茶”其实不少是外地茶、普通茶包装而成。各种贴着“大师”“山场”标签的岩茶充斥市场,价格从1斤几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1. 也许有人会认为,茶叶价格随行就市,只要“有人买”就行了,“天价茶”之类完全可以不必理会,存在即合理。不可否认,以“牛肉”为首的高价武夷岩茶,受供求关系影响,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只要茶的原料、工艺品质过硬,商家没有偷工减料、真假掺和、夸大其词甚至欺骗消费者,这样的茶叶即使“天价”了,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是,调查显示,牛栏坑茶园归当地茶农所有,每年产量也就1000多斤,而且大多并没有流入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上却“无中生有”大肆炒作高价武夷岩茶,线上的知名电商平台和线下的茶叶经营店,到处可以见到每斤六七千元的小罐岩茶、每斤一二十万元的精品茶。如此这般的炒作“名茶”,不仅无助于茶农增收,而且还会损害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因为,一旦名茶的品牌被毁了,那么由名茶业已串联起来的产业链条也会断裂,所有靠名茶吃饭的人都会失去“饭碗”。   ——评论员   吴湘人

  2.要炒出好茶,的确需要凭借炒茶师傅的技艺。同样的茶叶,能不能炒出佳品,考验的是眼力、手力和“心力”。因此,“艺高价高”可以有,但玩起唬人的天价,那就过头了。何况把杂七杂八的茶叶也“包装”为岩茶,本身就是欺诈行为。据了解,不少外地茶商或是到武夷山收购散装茶叶,或是挂靠武夷山的茶企,或是将外地茶叶运到武夷山加工,然后贴上武夷山特定山场标签,通过夸大渲染,忽悠消费者,卖出高价。

  而且,某些不良商家正在批量生产各种“大师”:从1斤六七千元的小罐岩茶,到1斤一二十万元的精品茶,形形色色的“大师”签名印在茶叶包装上。概念先行,是炒作的套路,或者是通病。但茶叶的制作和销售,玩不得虚头。茶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茶饮讲究一个淡泊,如此吃相难看,如此不择手段,真是对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大不敬。喝到肚子里的该是茶韵,而不是虚假的价格。   ——评论员   伍里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板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飞梦成真
茶是用来喝的 不是用来“炒”的
向随意放生亮“红牌”
灵动的城市少不了小动物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茶是用来喝的 不是用来“炒”的 2019-04-11 2 2019年04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