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也许有人会认为,茶叶价格随行就市,只要“有人买”就行了,“天价茶”之类完全可以不必理会,存在即合理。不可否认,以“牛肉”为首的高价武夷岩茶,受供求关系影响,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只要茶的原料、工艺品质过硬,商家没有偷工减料、真假掺和、夸大其词甚至欺骗消费者,这样的茶叶即使“天价”了,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是,调查显示,牛栏坑茶园归当地茶农所有,每年产量也就1000多斤,而且大多并没有流入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上却“无中生有”大肆炒作高价武夷岩茶,线上的知名电商平台和线下的茶叶经营店,到处可以见到每斤六七千元的小罐岩茶、每斤一二十万元的精品茶。如此这般的炒作“名茶”,不仅无助于茶农增收,而且还会损害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因为,一旦名茶的品牌被毁了,那么由名茶业已串联起来的产业链条也会断裂,所有靠名茶吃饭的人都会失去“饭碗”。 ——评论员 吴湘人
2.要炒出好茶,的确需要凭借炒茶师傅的技艺。同样的茶叶,能不能炒出佳品,考验的是眼力、手力和“心力”。因此,“艺高价高”可以有,但玩起唬人的天价,那就过头了。何况把杂七杂八的茶叶也“包装”为岩茶,本身就是欺诈行为。据了解,不少外地茶商或是到武夷山收购散装茶叶,或是挂靠武夷山的茶企,或是将外地茶叶运到武夷山加工,然后贴上武夷山特定山场标签,通过夸大渲染,忽悠消费者,卖出高价。
而且,某些不良商家正在批量生产各种“大师”:从1斤六七千元的小罐岩茶,到1斤一二十万元的精品茶,形形色色的“大师”签名印在茶叶包装上。概念先行,是炒作的套路,或者是通病。但茶叶的制作和销售,玩不得虚头。茶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茶饮讲究一个淡泊,如此吃相难看,如此不择手段,真是对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大不敬。喝到肚子里的该是茶韵,而不是虚假的价格。 ——评论员 伍里川